通往幸福的路上 农信人用双脚丈量山乡间的距离

如果有一把尺子可以丈量山乡间的距离,那一定是农信人的双脚。
30年30万公里,他用自己的双脚走遍了黔山大地、走进了千村万寨,送资金、送信息、送服务,让“挎包精神”在最后一公里延伸,解了百姓烦心事、成了百姓贴心人。他就是原印江县联社信贷员的唐宗辅。
1979年,年仅24岁的唐宗辅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火热的军营,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庙坪。从这时起,他将在部队里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化为了为农民服务的满腔热情,在不同的地方继续干着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唐宗辅上门为农户服务。
初到地方,唐宗辅每一天的工作的都变得非常有干劲,就好像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气一样。每逢赶场天,农信社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地点就是当地人气最旺盛的地方,收取现金、填写票据、发放贷款,唐宗辅就好像拥有三头六臂一样快速准确的办理着每一笔业务。拥挤的空间里,挤满了赶场的老百姓,汗水夹杂着人声鼎沸的吵杂声,让原本就狭小的空间变得更加的局促。但唐宗辅从来不会在意这些,他永远只是埋着头,认真的办理着业务。只有在他办理完成的那一刻,他才会抬起头来将现金递给百姓,并露出自己朴实憨厚的笑容。忙完一整天的工作后,到了晚上,唐宗辅也没有提早休息,清分现金、整理传票、核对账务。这些白天无暇顾及的事情,他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慢慢去完成。
赶场天,唐宗辅是集镇上最火的“大忙人”,而到了闲暇天,他也没有空闲下来。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唐宗辅将自己的分管片区分为了4条线路,每天走完一条线路,并提前将自己的日程告诉乡亲们。冬去春来,周而复始,唐宗辅总是会在固定的时间给大家带来远方亲人的思恋,数十年来从没断过。
唐宗辅上门为老百姓服务。
2008年年初,一场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席卷了祖国南方大地,而地处武陵山区的刀坝乡也在这次雪灾中成为了一座孤岛,人们失去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白茫茫的天地中,一个黑影在缓缓的移动着,当移动到吴家村村头的第一户人家时,它停了下来。“咚……咚……咚……”安静的世界里响起了一阵敲门声,主人家闻声打开了家里的大门,看到的却是一个站在雪地里的“雪人”,他仔细地打量着这个“雪人”,过了一会才不确定地问:“你是唐大哥?”“天啦,这么大的雪,你是怎么过来的啊?来、来、来,唐大哥,你快进屋歇歇脚,烤烤火。孩子他妈,快去通知大家伙,就说唐大哥给大家送汇款来了!”唐宗辅冒雪进村的事一下就传开了,大家不一会就聚拢了过来。看着纷纷聚集的乡亲们,唐宗辅打开挎包把汇款和现金一一交给了大家,随后他并没有再作过多的停留,就又向着下一个村一步一步地走去了。
皑皑白雪,他用脚步丈量着农信与百姓的距离,用行走传递了百姓与农信的情深。奔赴一寸沃土、守候一方幸福,在这条道路上唐宗辅数十年如一日,他问心无愧。
30年间,唐宗辅荣获各种奖励40次。2005年5月1日,他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2006年6月,中国银监会以支农典型将他推荐到中宣部表彰,并号召全国金融工作者向唐宗辅同志学习。在取得无数荣誉的背后是他30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守护!
在通往幸福的路上,唐宗辅用双脚丈量距离,而另一位农信信贷员则用自己的摩托车帮助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他就是原开阳联社的彭仕刚。
奔波在路上的彭仕刚。
“方便、灵活、快捷”就是彭仕刚坚决要购买摩托车的初衷。在他心里,“摩托” 就是“高效”和“优质”。也正是靠着摩托车,彭仕刚总是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在为百姓奔波的路上他却接连遭遇坎坷。
2006年5月,在下乡收贷返回的途中,由于路况较差,彭仕刚不幸翻车,并且导致自己的右手骨折。当时正值收购烤烟的旺季,种植烤烟的烟农都等着自家的烤烟能够卖一个好价钱。为了确保烟农能及时拿到烟款,在家仅休息一个多月的他,在右手钢板还没有取出的情况下,就毅然踏上了工作岗位。于是,在繁忙的烤烟收购季节里就出现了一位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各个烤烟收购点的“独臂摩托”手。正是靠着这股韧劲和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精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彭仕刚,并亲切的称呼他为“彭大哥”。
奔波在路上的彭仕刚。
2012年7月30日,一个普通的下午,彭仕刚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往返穿梭于乡间小道上。天灰蒙蒙的,刚下过小雨的道路有些泥泞和湿滑,心里还在想着客户申请贷款事儿的彭仕刚完全没注意到路前方的一个水坑,而当他回过神来时,摩托车已经失控了,就这样,他连人带车翻出了马路,掉进了深坑。不知过了多久他慢慢恢复了知觉,一股穿心的疼痛感从腰间喷涌上头,正当他出于本能想要喊出来时,却感觉声音像是被堵在了喉咙,怎么也喊不出来。过了一会儿,远处传来了一阵脚步声,他知道这是获救的希望。于是,彭仕刚铆足了力气,发出了求救的呐喊声,喊声成功引起了行人的注意并聚集了过来。看着掉入坑里的人,大家讨论着该怎么行动救人,突然人群中有人说话了:“这不是农信社的彭大哥嘛?快来人啊,大伙儿帮帮忙!一起救救彭大哥!”一阵呼喊声惊动了周围居民,大家不一会儿聚集在了一起,通力合作硬是把彭仕刚从深坑里弄了出来。天色已晚,路面湿滑,道路上已经没有过往的车辆,乡亲们当即决定,就是抬也要把彭大哥抬到医院。在崎岖泥泞的道路上,乡亲们快速平稳地往医院赶着,时不时发出的号子声打破了原本早已沉寂的乡间。就这样,彭仕刚在老乡的手中缓缓传递、缓缓接力。这一双双接过彭仕刚的手是信任、是温暖、是对农信社无私的热爱!到达医院时,所有人都已经累的满头大汗,彭仕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些和他最熟悉的农民朋友,此刻成了他的救命恩人。
参加工作以来,彭仕刚因工负伤先后做了7次外科手术,腰上、手上、腿上都留下了痕迹,这些疤痕就像在路上经历的每一次磨砺,关关难过关关过,带着百姓在奔向幸福生活的路上一路向阳一路歌。
70年的回眸,改变的是农信更加方便灵活快捷的服务方式,不变的是农信扎根山乡沃土的初心和使命。(文/梁剑平 图由贵州省联社提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