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人民日报看贵州

“争取把竹元村建设得更好”(逐梦)

刘庆邦
2022年07月18日07: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20年5月,遍地鲜花盛开之际,我到贵州遵义采访。在去往竹元村的路上,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拐来拐去,竹元村驻村第一书记谢佳清不失时机,在车上就给我们讲起她的扶贫经历。她所讲的扶贫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我想,竹元村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美丽乡村的旅游目的地,能在竹元村住一晚就好了。因日程安排紧,我们未能如愿,但在心底留了一个念想。

两年之后,今年端午节期间,我又来到了竹元村。我在驾校的一间宿舍住下,一住就是12天。竹元村平均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气候清爽宜人。“白云生处有人家”,每天早上,都有云雾在山间缭绕。雪白的云雾有时不但遮住了村委会办公楼旁边一座挺拔的小山,还铺展在办公楼前面的文化广场上。

我在竹元村期间,谢佳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差不多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跟我聊一会儿。除了在她的办公室里聊,她还曾冒着连绵的小雨,带我在山间行走。竹元村全村共41个村民小组,我们几乎都走遍了。谢佳清对组组户户的每一个村民都很熟悉。我们边走边聊,走到哪里都有聊不完的话题。

谢佳清原是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检察院警示教育科科长。2015年7月,经过检察院的选拔和推荐,她来到汇川区芝麻镇的贫困村新民村,当上了驻村工作组组长、第一书记。一在村里落脚,谢佳清就全力以赴投入到紧张有序的脱贫工作中。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经过谢佳清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只用了七八个月时间,新民村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脱贫标准,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既然已经完成了驻村帮扶脱贫的任务,谢佳清可以理所当然地回到检察院工作,并可以天天回家,过方便而舒适的城市生活了。然而,就在这时,芝麻镇竹元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因事回城了,急需另派一人去竹元村接替第一书记的工作。检察院的领导考虑到谢佳清驻村工作成绩突出,并积累了驻村工作的经验,就征求她的意见,希望她能去竹元村当第一书记。

谢佳清说:“既然党组织信任我,那就去!”领导叮嘱说:“竹元村是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的难度不小,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竹元村地处三山夹两沟的深山老林,总面积18平方公里。村里不通公路,附近连简易的硬化路都没有,只有一些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从遵义市区到竹元村的直线距离不过几十公里,可送谢佳清去竹元村的越野车在险峻的山里绕来绕去,颠簸5个小时才到目的地。他们早上出发,到竹元村时已近中午。

村里的老支书向谢佳清介绍竹元村的基本情况:竹元村937户,472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07户,1847人。截止到2015年,年人均纯收入876元,离脱贫标准差得很远。老支书说,别看竹元村偏僻贫穷,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一队红军曾在竹元村露宿住过一晚呢。红军还向一户姓杨的村民家借过五石包谷,并打了借条。谢佳清听得眼睛一亮,问道:借条还在吗?老支书说,杨家搬家时,把借条弄丢了。谢佳清说,借条可以证明竹元村人民对革命的贡献啊,丢失太可惜了!

老支书建议谢佳清去村里的水窖那里看看。那个水窖是谢佳清任职的检察院几年前帮竹元村建的。他们在杂草掩映、乱石嶙峋的山路上向上攀登,半个多小时才见到建在山坡上的水窖。水窖是一座用钢筋水泥建造的正方体容器,窖口盖着一张半米见方的水泥盖板。老支书指着刻在水泥盖板上的字让谢佳清看。谢佳清看了,眼里渐渐涌满了泪水。盖板上刻的是:“吃水不忘共产党”。字像是在水泥盖板刚刚打成时用干树枝刻画上去的,一笔一画清晰可见。这就是革命老区的人民,他们铭记着每一件帮助过他们的小事。那一刻,谢佳清想到自己也是一名入党20多年的共产党员,想到当年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她暗下决心:要在竹元村留下来,再苦再难也要留下来,一定要帮助竹元村的村民战胜贫困。

“牵牛要牵牛鼻子”,要使竹元村脱贫,必须抓住关键问题。在竹元村上任后,谢佳清换上最普通的衣服,穿上轻便的旅游鞋,背起女儿淘汰下来的旧书包,和村干部一起,每天在大山里奔波,到每个村民小组实地调查。路比较远的地方,她就坐村干部的摩托车前往。山路宽不到1米,有的路段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深渊,摩托车在碎石头上颠簸,很是惊险。谢佳清对村干部说:“只要你们敢载我,我就敢坐。”在山路特别陡的地方,连摩托车都不能骑。谢佳清只能由村干部在前面引路,她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往上爬。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谢佳清和村干部们得出一致的看法:竹元村之所以长期陷入深度贫困,最关键的卡脖子问题是道路不通。关山重重,沟壑纵横,因不能行车,竹元村几乎处在与外界隔绝的孤立状态。冬天取暖要烧煤,村民们只能用背篓装煤翻山越岭往家背。一户村民要盖房子,只能借助马匹的力量一趟一趟往山里驮砖瓦。在山里生长的杏子、桃子、李子等时令水果和时鲜蔬菜等,因为运不出去,无法打开销路。正如竹元村的村民说的那样:“山高坡陡穷得很,走亲访友路难行。”

找到贫困发生的症结所在,谢佳清在和驻村工作组、村干部以及从市里请来的专家共同制订脱贫攻坚规划时,就把修路放在了规划的首位。他们制订的规划从实际出发,重点突出,切实可行,很快得到了批准。规划有了,但要把规划落地,使天堑变通途,谈何容易!

修路时,须由各村民小组的村民把自家门前的小路修成宽度和厚度够标准的毛路,才能由专业的筑路队加以硬化,变成永久性的水泥路。对一些不愿修路的村民,谢佳清逐户登门去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说:“只有路通了,咱们的子孙后代才能越走越好呀。”

就这样,在全体村民和筑路队的通力合作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所有规划蓝图中的路都修通了。不但修通了村里通向城镇的19.8公里公路,村内还实现了组组通、户户通。原来全村只有不到两公里的硬化路,到2018年,全村的硬化路总长达到62.7公里。“通组连户都硬化,车子开到院坝头”,村民们过年时在新编的花灯调里唱道。

修路只是竹元村脱贫攻坚的建设项目之一,同时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还有30多项。区水利局帮助修水库、建水厂;供电局帮助更换电线杆、架设高压线;教育局帮助建学校、幼儿园、教师周转房;卫健局帮助建卫生室;网络通信公司负责建通信基站等等。各路大军齐聚竹元,在进行一场“集团式冲锋”。一时间,炮声隆隆,机器轰鸣,热火朝天。

在这场战斗中,谢佳清处在全天候工作状态。可能因为过于紧张,也过于劳累,她的身体出现了不适,腹部阵阵作痛,动不动就有力不从心之感。她到医院一查,是子宫癌前期病变。医生建议她马上住院动手术,可是谢佳清有自己的打算。全村的脱贫攻坚正处在紧要关头,她作为大家的主心骨,此时怎能离开工作岗位?她问主治医生,能不能通过吃药保守治疗?医生说,药物治疗不是不可以,只是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大,长期服药对肾脏和肝脏都有伤害。为了不离开工作岗位,尽快打赢竹元村的脱贫攻坚战,谢佳清坚持选择药物治疗。回到竹元村后,她瞒下自己的病情,一边悄悄吃药,一边照常工作。药物治疗持续了八九个月时间,最后一次活检报告出来,医生打电话告诉谢佳清病灶消失的好消息。未等医生把话说完,她已喜极而泣,泪流满面。

种核桃,是整个芝麻镇曾经引进的脱贫项目之一。由于之前的核桃种苗不合格,核桃树栽下六七年了,一直不见挂果。当地村民因此得出结论,此地不适合种核桃。还在新民村当驻村第一书记时,谢佳清就请教了核桃种植专家,并请专家化验了土质,证明当地完全可以种核桃。经过论证,在竹元村上报的40多项脱贫规划项目中,种核桃继续作为一项列了进去。

第一批种300亩核桃的指标批下来后,谢佳清选择在湾子村民小组种植。湾子小组种下的核桃树,当年就挂了果,村民高兴极了。除了种核桃,谢佳清还在村里扶持开展了养牛、养羊、养兔、养鸡和种红高粱、种脱毒土豆、种中草药等多种养殖和种植项目。到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迅速提高,超过了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

谢佳清带领竹元村的村民脱贫,并不满足于物质上的脱贫。她放眼长远未来,还极力帮助村民在教育、文化和精神上实现脱贫。她创办幼儿园,改善村小学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她还为教师建居家式宿舍,创办法治和道德大讲堂。

经过走访调研,谢佳清了解到,全村有70多名在外地上学的贫困家庭的学生需要资助。她发动一些企业结对帮扶,筹集了30多万元经费,帮助这些学生安心就读。

谢佳清偶然听村干部说,村里有个叫蔡琴的姑娘,初中毕业后被一所民办高中录取。学校一年的学费需要1万多元,可蔡家还有3万元无息扶贫贷款没有还清,哪里还能拿出1万多元为她交学费呢?无奈之下,刚刚年满16岁的她只好放弃学业,带着多病的父母,到附近的仁怀市打工挣钱还贷款。

得知蔡琴在一个宾馆里当服务员,谢佳清和村干部驱车去找蔡琴,跟她谈心,希望她能继续上学。蔡琴说:“谢书记,我回不去。”谢佳清问为什么。蔡琴说:“我要靠打工挣钱还清贷款,并养活一家人。”

她们正在交谈,宾馆的经理过来了。谢佳清同经理讲了蔡琴家的困难情况,说她此行的目的是希望能让蔡琴继续上学。没想到,经理为谢佳清一心为民的举动所打动,慷慨解囊,答应为蔡琴家还清3万元贷款,并支持蔡琴继续上学。紧接着,谢佳清为蔡琴联系学校就读。家里没了后顾之忧,又可以重返校园,蔡琴感动得抱住谢佳清大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两年多时间,竹元村继修通了道路后,接着通了高压电,通了自来水,还通了网,通了车,通了商,变化翻天覆地,面貌焕然一新。不少人家拆掉旧房,盖成别墅式的新楼房。过年期间,在全村院坝停放的小轿车就有100多辆。

竹元村的变化和谢佳清的事迹被电视和报纸报道,谢佳清的父亲看到了。老人家很吃惊,甚至有些疑虑。他跟女儿说要到竹元村亲眼看一看。谢佳清接父亲到竹元村后,父亲不住在村委会,坚持住进山沟一户村民家里。他在村里住了一段时间,通过观察和走访,看到竹元村的现状,听到村民的评价,才打消了疑虑。

谢佳清的付出赢得了村民的爱戴。初夏的一天早上,一个小女孩双手捧着几颗紫红色的杨梅,在村委会门前台阶下的文化广场边久等。有人问她等谁,她羞怯地说,在等谢书记。谢佳清闻讯,赶紧从办公楼里走出来去见小女孩。小女孩说,这是她家的扶贫杨梅树上最早成熟的几颗杨梅,她的爸爸妈妈说,一定要送给谢书记尝一尝。谢佳清说:“好孩子,谢谢你的爸爸妈妈,这几颗杨梅我一定要收下。”

6月11日,在我到竹元村住的第八天下午,谢佳清带我去山上看望一位孤寡的村民。下山时,我们路过另一户村民的院坝门口,这家是70多岁的老两口。老大爷从院坝里走过来,热情邀请谢佳清和我到他家坐一会儿。谢佳清说回村委会还有事,就不去家里坐了。我们走出十几米远,老大爷突然招手喊我们回去。

原来是老大娘听说谢佳清来了,一定要见见她,跟她说几句话。老大娘一见谢佳清就问:“谢书记,听说你要走?”谢佳清说:“大娘,我不走。”老大娘说:“你千万不能走啊,你要是走了,我这个老婆子会哭的。”说着,就用手背抹眼泪。见老大娘流泪,谢佳清的眼睛也湿润了。她拉住老大娘的手说:“大娘您放心,脱贫完成了,我还要和大家伙一起搞乡村振兴!”

是的,谢佳清在竹元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已经6年多了。每次轮岗期满,她都写申请要求留下来,要和竹元村的村民继续共同奋斗。我看到的是她在2021年4月20日向遵义市委组织部递交的第四份申请书的复印件。她在申请书中写道:“为了巩固和拓展竹元村的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更好成绩,我愿意贡献出自己的绵薄力量,争取把竹元村建设得更好。”

原刊于《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18日   第 20 版)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