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文教

安顺学院:“八个围绕”实现服务乡村振兴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2022年06月13日15:44 |
小字号

2021年初,安顺学院党委行政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八个“围绕”的工作思路,即学校顶层设计围绕乡村振兴来布局,围绕乡村振兴加强党建引领,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强化人才培养,围绕乡村教育和产业振兴开展社会服务,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围绕乡村生态振兴践行生态文明,围绕乡村振兴理论推进科学研究,围绕乡村振兴增进合作交流。

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揭牌。

2021年1月,在贵州省教育厅关心支持下,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落户安顺学院。5月18日,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全国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研讨会”顺利召开,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与中共安顺市委、市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市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乡村振兴·安顺宣言”,倡议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担当作为。

一年来,安顺学院将五大职能与服务乡村振兴充分融合,实现了服务乡村振兴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双线并进,同频共振。

(一)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围绕乡村振兴布局顶层设计

产业振兴。

一是加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研究与服务的办学特色。二是高位推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按照“立足贵州,服务西南,面向全国”的要求,制定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建设规划,实施“一项融合工程、一家研究机构、一个专题智库、一批咨政文章”等“十个一”工程,明确了中心建设的具体举措。三是加强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制订《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成果奖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全省乡村振兴研究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进行奖励。同时,学校还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推动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二)更高标准、更大力度,围绕乡村振兴加强党建引领

参观乡村振兴成果展。

一是形成党建引领服务乡村振兴三级联动机制。学校党委以党史学习教育,省委“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和教育厅“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系列活动为契机,在顶层设计中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学校重点工作进行战略部署;二级学院党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负责制定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基层支部和师生党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执行党委部署的工作任务,形成了全校师生围绕本职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局面。二是建强服务乡村振兴队伍。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的四个方向负责人都是党员领导干部,其中1名是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三是深入基层开展乡村振兴服务。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帮扶村,服务乡村一线;组织师生党员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心相依、伴你成长”项目;组织师生党员参与安顺乡村旅游的规划和从业人员培训。四是做实做好校农专班。成立“黔货出山”安顺学院电商运营中心,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积极帮助紫云红薯、安顺山药、农家鸡蛋等农产品增加销量,助力农民增收。组织师生党员,特别是博士党员教师,深入紫云、平坝等县区,开展山药、红薯等农作物的品种改良,组织“三农”专业知识培训班,被贵州省农业厅遴选为“贵州省农民农训培育公益机构”。五是组织研究团队开展乡村治理研究。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根据需求,组建乡村治理研究团队,组织23名专家学者,面向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开展乡村治理研究。

(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乡村振兴强化人才培养

“三下乡”服务队。

一是面向县区开展乡村振兴产业技术培训。面向关岭自治县、紫云自治县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已完成培训200余人次。后续将与在安顺其他县区开展涉农培训工作。二是将乡村振兴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乡村振兴”列入课程体系。将乡村振兴内容融入到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毕业论文中。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第十七届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13支参赛队伍荣获省级荣誉。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编写乡村振兴通识课程讲义。开设《乡村振兴概论》公选课。三是将乡村振兴教育延伸到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在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课程安排、论文选题等方面融入乡村振兴内容,提高研究生的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举办安顺市劳务协作与乡村振兴培训班,通过培训加强基层乡村振兴与人事人才工作能力建设。

(四)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围绕乡村振兴开展社会服务

服务到田间地头。

一是服务农村产业革命。30余个乡村振兴产学研基地挂牌运行。4个“四新”“四化”专班、6个服务农村产业革命专班成果丰硕,面向基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万余人次。做好农业咨询服务,录制电视栏目“致富之路”。二是服务乡村教育振兴。领办全省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关岭自治县第三中学”,开展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研究等交流合作,帮扶成效显著。三是为乡村振兴贡献“特殊”教育力量。发挥特殊教育办学优长,举办国培计划——特殊教育人才培训班,培训贵州省特殊教育教师394人。

(五)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围绕乡村振兴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安顺学院乡村振兴产学园区挂牌。

一是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发挥屯堡文化研究优势,创作原创歌曲《云山谣》,编剧并拍摄音乐微电影《有一座屯,名叫云山》,宣传推广屯堡文化;引进亚鲁王研究团队,深入乡村开展亚鲁王研究。二是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创新设计乡村民族工艺品、编辑民族民间工艺品培训教材、举办民族民间工艺品展览,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三是丰富校园文化。以“引领乡村新文化、焕发乡村新风貌、弘扬乡村新风气”为主题,开展美化校园井盖绘画活动,组织志愿者在“‘井’上添‘画’”,共绘制井盖画作100余幅,增强青年学生结合专业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四是弘扬乡风文明。开展2021年乡村振兴暑期调查暨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突出“文化下乡”主题,弘扬乡风文明。28个团队项目(国家级团队3支、省级11支、校级14支)立项,各实践团队分赴全省市州县区,影响面达2万余人。

(六)创新理念、准确理解,围绕乡村振兴践行生态文明

把培训搬到田间地头。

一是打造生态文明特色品牌。学校绿色大学建设成效显著,入选贵州省第一批“节水学校”,被评选为全国“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荣获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单位。二是注重成果转化。开展生态文明科研研究,产出科研成果,将生态文明科研成果转化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服务。三是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通识课写入2020版培养方案中;在安顺市污水处理厂、安顺市绿色动力公司等多家环保企业设立“安顺学院生态文明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学校荣获2021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2021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先进个人,省级节水型高校。学校通过对学生生态文明的教育,以期在未来将生态文明教育成果转化为毕业生践行乡村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

(七)丰富理论、建言献策,围绕乡村振兴推进科学研究

产业振兴让百姓富起来。

一是强化平台引领。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相继获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2021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等省级平台,团队中有2人被评为“学术先锋”。二是办好《安顺学院学报》“乡村振兴研究”专栏。该专栏2021年共刊发乡村振兴研究方面的论文20篇。三是积极推出乡村振兴论著成果。出版完成乡村振兴学术著作、科普读物、调研报告。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高水平论文67篇,专著13部,在《光明日报》《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5篇。四是打造“娄湖智库”平台。建强省级研究平台,培育乡村振兴新型智库,为政府建言献策。呈送咨政文章20余篇,13篇获省市领导签批。

(八)互学互鉴、互融互通,围绕乡村振兴增进合作交流

美丽乡村。

一是成功举办高水平会议。依托中心平台举办“全国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研讨会”“贵州省屯堡文化年会”等3次高端会议。二是积极参加国际交流。通过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广西2021年度乡村振兴论坛等会议,积极为乡村振兴建言发声。全年围绕乡村振兴共举办学术讲座6场,合作交流1800人次。

美丽乡村。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2022年,安顺学院将为奋力描绘贵州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做出更大的贡献。(文/图 安顺学院)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