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本网原创

贵州护林员王华文:护绿40载 初心如磐

王钦 陈洁泉
2022年06月13日07:54 |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小字号

车行一路,山色一新,至穿岩村山脚,眼前是一望无垠的森林,密密麻麻,郁郁葱葱,高大的树木枝条,将天空分割了一绺又一绺……这里是贵州毕节市大方县最大的一片生态林,也是王华文倾注了40年情感造林护林的成果。

1982年,为了植树造林,王华文放弃了即将转正为公办教师的机会,在坡头山上筑起现在居住的土坯茅草房。植树、巡山、护林,这一干就是40年。“刚来这里时,遍地是荒山,水土流失严重;现在满山都是树,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感到由衷高兴。”40年来,王华文对树的感情,就像精心看护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

如今,王华文守护的这片森林,已从最初的5亩发展到665亩。王华文用个人行动书写护绿人生,不仅自己深入山间护绿,而且带动村民植绿,几十年来在当地掀起了植树造林热潮,让昔日的荒坡沙沟变了样,森林覆盖率达72.4%。

植绿,为改善生态始终如一

“种地种到天,开荒开到岩。”曾是穿岩村的真实写照。

穿岩村,又被当地人称“坡头”。几十年前,“坡头”山上住着不少人家,开荒种地导致土地石漠化严重,生态严重失衡,每年雨季的山洪暴发,让村民们苦不堪言。

“每当看到洪水肆虐,我就想到底该怎么办?能不能依靠多种树,改善一下生态环境?”那时候,王华文在山下担任代课教师,每个月有些收入,生活还过得下去。不止一次目睹洪水的“威胁”后,王华文决定在荒山中种树。

从1980年开始,王华文只要一有空,就会背上树苗到坡头山上种树,“多种树就能少发洪水,想到这个我就很有奔头。”王华文说。

为了好种树、多种树、能护树,1982年,王华文干脆把家从山下搬回山上。自己种、动员学生家长一起种、自掏腰包请人种,他想尽一切办法种树,“多的时候一年能种2000棵树。”他说。

郁郁葱葱的森林。彭佑林摄

从此,王华文开始大量的义务种树,并一直坚持了下来。为了看管便利,他还在1990年时和村里签了承包期30年的协议,书也不教了,专心在坡头山上种树、护树、管树。

“以后啊,每天就盯着这一棵棵树,期待它们以后长大。”坐在家门口,放眼望去,王华文指着房子周围的茂密树林,回忆种下去的时候,这些树只有膝盖那么高,如今已长得郁郁葱葱,笔直挺拔,大约有两三层楼高了。

就这样,年复一年,荒山换上了“绿衣”,665亩森林早已枝繁叶茂。

护绿,为守护生态倾尽心血

一个人,一片林,一辈子。

种树、巡山、护林,王华文坚持了40年。

“同小偷周旋、与野生动物斗‘勇’、感受山间虫鸣鸟叫……充满了无限乐趣。”王华文一边乐滋滋的抽着旱烟,一边讲述着精彩的护林故事,总有说不完的话。对于护林的工作,他乐在其中,“树不修不直,每天都得去打理,护林就像呵护孩子一样。”

王华文在巡山护林。彭佑林摄

除了日复一日地护理照看,防火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是王华文最紧张的时候,觉也睡不安稳,“24小时都得提高警惕,不能放过巡山的每一个细节,即便是小小的烟头也不能忽视。”

“为了预防火灾,每一处都得反复确认,整个山头一天至少跑两次,他心细。”“有一次,遇见有人偷树,鞋都跑丢了,脚上全是泡。”回忆起往事,王华文的妻子姚正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姚正先说,只要事关这些树木,他总是不管不顾,有时天亮就出发,常常天黑了都还没回来,成天不见人:“虽然看他太辛苦,但是一想到这些茂盛的树木,就觉得一切都值。”

“大半辈子都住在山林里,每一棵花草树木都是我的心血,只要守护好这一片森林,生活就更有意义了。”王华文说,他没想过能从造林、护林中获得多少经济收益,只想用半辈子为儿孙守护一片绿水青山,“很值!”

王华文在巡山护林。彭佑林摄

40年来,每当有人劝他离开,王华文都只答一句,“舍不得,离不开。”

记者手记:

刚下过雨,林间湿漉漉的,一条小道延伸到山顶,略显陡峭。顺着这条路往上爬,半个小时左右到山顶,记者见到了王华文。王华文说,孩子们早已搬到山下的房子居住,自己住不习惯,选择了留在山里。和城市的喧嚣相比,他和老伴更喜欢山里的宁静,更愿意坚守在这里,看着眼前的这一片树林。

“虽然在山中待了大半辈子,但是继续将这片山林管护下去的责任不能丢,我要继续种树育林,为儿孙守护好这一片青山。”造林护林,不仅成了王华文的终身事业,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而且也成了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换来人们对懂绿护绿爱绿的深思。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