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营镇:铆足产业发展后劲 奋力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近年来,为持续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七星关区龙场营镇紧紧围绕“党建强镇、商贸活镇、产业富镇、人才兴镇、生态美镇”高质量发展五大战略布局,结合自身区位、气候、土壤等优势资源,始终坚实党建引领,全力带领该镇干部群众大力规划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形成示范带动,以产业发展助推群众增收,跑出发展“加速度”,切实提升该镇经济发展质量,扎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
小麦是龙场营镇的主要传统经济作物之一,是当地群众喜爱的粮食作物,在品质上和地域内很有名气,种植小麦是该镇群众历来的习惯,也是他们提升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
沿着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走进龙场营镇者把村小麦种植基地,放眼望去,道路两旁满是长势良好的绿色麦林,一束束饱满的麦穗低沉着头随风摇摆,仿若绿色的海浪翻飞,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麦地里,者把村村民李武红正忙着察看小麦长势,望着饱满的麦穗颜色已经慢慢泛黄,他的脸上洋溢着即将丰收的喜悦。“我家每年都种小麦,有几十年了,今年种了4700平方米左右,长势非常不错,再过20来天就可以收麦了。”李武红笑着说,小麦种植既要讲究技术,更要注重管理,他家种的小麦是稀沟,按照往年的市场价估算,今年他家光是种小麦的收入就可以达到7000多元,要是密沟种植的话收入还会翻倍。此外,他还在麦地沟里套植玉米,充分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经济价值,套种的玉米预计今年可增收1万多元,对于他家来说还是挺不错的。
“小麦是我们村的传统经济农作物之一,村里的气候、土壤等很适宜小麦生长,种出来的小麦品质不错,销售也不存在问题,村民们都愿意种植小麦。目前,全村共种植小麦260余公顷。同时,为了保证小麦的品质,镇里还邀请了农技专家对种植户进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现场农技培训。”者把村党支部副书记蒋家艳说,为了提升土地的价值,农户们还在小麦地里套种玉米、土豆、大豆等农作物,充分把土地用活起来,设法增加收入。
者把村的小麦种植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目前龙场营镇共种植小麦400余公顷,同时为丰富粮食作物类型,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该镇结合实际,除种植油菜、玉米、土豆、大豆、水稻等传统农作物外,还规划种植了高粱133公顷,多措并举抓好粮食生产,切实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有效促进百姓增收。
在稳定发展好农业的同时,龙场营镇还充分利用自身的山地、气候等优势资源,积极转变群众传统思想,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切实把青山绿水发展成金山银山,让群众真正享受到绿色福利。
在该镇元岩村脆红李种植基地里,满山翠绿,一颗颗脆红李树挺拔生长。果树丛中,种植大户王义正在察看李子树的生长情况,并将多余的枝丫进行修剪。王义曾经也是外出务工“大军”成员之一,在该镇党委政府的动员下,他毅然回乡发展脆红李种植,如今已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一起发展致富。
元岩村地处赤水河支流二道河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非常适宜李子系列水果生长发展。“经过不断试验,脆红李在生长、品质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是最优的,目前我们村重点培养的品种是脆红李,以‘公司+合作社+支部+农户’模式发展种植了脆红李160公顷,群众从中获得了实际收益,积极性也不断增强。”王义说,近年来,该村坚持以“党建引领、带头示范、创建品牌”的工作思路,由党支部带头示范,积极探索新路子,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七星关区龙场营镇元岩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引领种植脆红李33公顷,在实现青山绿水的同时,确保实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扎实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如今,元岩村脆红李规模化、品牌化优势效益正在逐步呈现,这为元岩村群众找到了一个长效致富增收产业,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找到了可持续发展路子。2021年,该村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了110.6万元。下一步,该村将继续强化群众管护技能培训,提升脆红李品质和经济效益,并积极规划林下养殖,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源支持和帮助,发展乡村旅游,奋力打造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环境宜居的美丽乡村示范点。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龙场营镇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我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级各部门争取支持和帮助,共争取到项目资金1600余万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补齐农业设施短板,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龙场营镇党委书记朱勇说,其中500万元宋官灌区项目落户元岩村,解决了该村脆红李基地及周边地区农业灌溉问题,并争取到350万元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完成了该村脆红李园区机耕道、采摘道建设,有效推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和群众增收。
产业发展有后劲,乡村才能实现振兴。朱勇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紧紧围绕“1+3+1”产业发展思路,巩固发展好脆红李产业,推动小麦、高粱、油菜等传统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龙场营白酒产业,多措并举狠抓产业发展,切实提高群众的收入和幸福指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毕节市人民政府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