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地方网群>>黔东南州视窗>>聚焦黔东南

黔东南:乡村振兴 青年先行

2022年05月07日11:09 |
小字号

陈章林(左)在制作韭菜根。
陈章林(左)在制作韭菜根。

张国丹:侗族大歌赋予我闪光青春

“春天到好时光,布谷鸟叫催春忙;河边杨柳冒新芽,春耕时节播种忙……”4月18日晚,在“村姑阿香”的抖音直播间里,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侗族姑娘一边演唱侗族大歌,一边介绍侗乡风情。洁白的银饰、亮丽的侗装、婉转动听的歌声……不到两小时的直播,吸引了上百万网友和粉丝的点赞。

领头的侗族姑娘“阿香”,本名张国丹,1990年出生于黎平县三龙侗寨中罗村。“我有生以来,讲的第一句话是侗话,唱的第一首歌是侗歌。”在“侗歌窝”里长大的张国丹,耳濡目染,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有着特殊的感情。

19岁时,张国丹考取了外省一所大学的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后在广州做外贸工作,年薪约50万元。然而隔山隔水,却隔不断张国丹心中那千丝万缕的乡愁,梦中时常萦绕着侗族大歌的优美旋律。每次返乡,她都要向酷爱侗歌的父亲张学成以及寨里的歌师们学唱侗歌。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三龙侗寨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世代传承的侗歌渐渐被冷落,出现传承危机。父亲时常为此担忧:“等我们不在了,这么多侗歌传给谁哟?”2015年冬天,父亲的意外去世,让张国丹更加坚定了回乡传承侗族大歌的决心。

回乡后,张国丹先拿出积蓄,将自家的5亩农田改造成鱼塘,通过养鱼筹措资金。与此同时,她走村串寨,哪里有侗歌表演她就去拍摄,哪里有老歌师她就去学习,并将搜集到的侗歌记录在歌本中。

2018年,张国丹注册了抖音账号和西瓜短视频账号,将侗乡的美景剪辑成短视频发在抖音上,对外展示侗族风情。一个月下来,只积累了100多个粉丝,她有点沮丧。面对挫折,张国丹并不气馁,重新调整策略,直播时自己身着民族服装出镜,邀请侗族大歌歌师参与到短视频拍摄和直播中,架起了侗族文化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2018年11月以来,张国丹通过记录侗家生活、传播侗族文化,在“村姑阿香”抖音上发布短视频和现场直播,已收获116万粉丝、884万点赞。4年来,她直播带货超500万元。2019年,入围“最具人气乡村文化创作者”金稻穗奖; 2020年,被评为抖音乡野风物主理人,并获黔东南州网红助农PK大赛第1名;2021年,获省首届全民抖音创作大赛二等奖;连续十三次登上央视节目。

“传承侗族大歌对社会有价值,对自己有意义。如果我的青春有什么闪光,那都是侗族大歌赋予我的。”张国丹自信地说。

如今,身为预备党员的张国丹,正致力于民族文化进校园,树立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组建“夜郎公主”组合,尝试用汉语传唱侗歌,让更多人听懂侗族大歌;打造“梦歌田园”基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陈章林:在广袤田野追逐绿色梦想

“要常松土,勤除草,韭菜叶吸收充足的阳光,根须才能长得壮,品质才会更好……”4月20日,在丹寨县龙泉镇马寨村韭菜种植基地,溪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章林正在指导村民们管护韭菜。轻风吹拂,一簇簇青翠欲滴的韭菜苗在阳光下摇曳生姿,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今年31岁的陈章林,是一名中共党员,201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在马寨村乡亲们的印象中,村里出过不少大学生,但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陈章林是第一个。得知陈章林要回乡创业的想法后,父母和他大吵一架,双方冷战了整整3个月。

返乡后的陈章林,发现家乡有名的特色美食韭菜根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业商机。陈章林在邻村承包了50亩地,聘请农户进行韭菜种植,等菜根长成后统一回收。那段时间,陈章林白天建厂房,晚上到基地里察看韭菜种植情况。看着他不像是“三分钟热情”,父母也慢慢开始支持陈章林,帮他给韭菜除草、施肥。

“虽然辛苦,我依然满怀信心。50亩土地,按亩产1200公斤韭菜根估算,晒干、加工好就有3万公斤的成品,肯定能赚钱。”陈章林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由于管理粗放,到了10月韭菜根收获的季节,收回来的韭菜根长短粗细不一,虽然收获了3万多公斤,可真正能腌制的只有三分之一。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剩下的只能废弃。经过8个月腌制发酵后,第一批产品上市销售,韭菜根独特的风味受到了客人好评,产品顺利销往周边县市的餐馆,并与州内几家大型餐饮企业达成了供货协议。

正当陈章林信心满满准备扩展市场时,现实再次给了他“当头一棒”。一位客户打电话来说:“这次送来的韭菜根和第一次送来的口味相差太大,你来把货运回去!”为了解决产品质量问题,那段时间陈章林苦思冥想,经常彻夜难眠。经过仔细排查,陈章林找到了质量问题的原因。原来,工人们是按照各自的习惯配料加工产品,做出来的韭菜根口味也不尽相同。

第二年,陈章林规范了基地的韭菜种植方式,选种、育苗、施肥、除草都有相应的标准。在加工环节,他反复摸索,终于制成了口感和味道相同的韭菜根,加工环节同步实现了标准化。

2019年,陈章林的公司注册了“美人靠”牌韭菜根商标,并将包装产品推向市场,除供应当地饭店和地方特产专卖店外,还远销广州、杭州等地,产业逐步做大。韭菜根种植成功后,解决了马寨村60多人的就业问题。陈章林也先后被评为 “贵州省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等。对此,陈章林没有满足现状,他先后到贵阳、杭州、广州等地,学习种植和网络直播技术,推广韭菜根产品。

今年,陈章林带领村民们种下了42亩韭菜,预计产值可达80余万元,利润达40余万元。同时,陈章林打算将原来废弃的韭菜叶进行衍生产品研发,加工成酸韭菜,实现小韭菜的大价值。

在陈章林的带领下,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回乡创业择业的青年人也越来越多。

姜春兰:在振兴路上谱写青春之歌

4月22日一大早,姜春兰像往常一样,手提环保袋走出村委会大门,行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春兰姐,下雨天你还来啊?”在平兆村巴拉河寨头的风雨桥长廊上,几位村民用苗语亲切地向姜春兰打招呼。姜春兰微笑着回应后坐了下来,掏出环保袋里的乡村振兴宣传手册,用苗语和村民们拉起家常,宣传党的好政策。村民们脸上淳朴的笑容,让姜春兰心里感到格外温馨和踏实。

平兆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姜春兰的家就在平兆村巴拉河寨二组。当时,姜春兰和弟弟都在上大学,家中因学致贫,2015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年,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台江分局帮扶平兆村,一位姓杨的干部结对帮扶姜春兰家。“每次寒暑假回家,妈妈都会在我耳边念叨杨叔叔如何帮扶我家。”姜春兰回忆说,当年她家享受了很多国家惠民政策,尤其是学费减免,极大地减轻了家中负担,让她姐弟俩能安心在大学读书。在杨叔叔的帮助下,姜春兰家不仅参与村里合作社发展蔬菜产业入股分红,父母还在蔬菜基地务工挣钱。

2017年,姜春兰家成功脱贫,23岁的姜春兰也顺利从贵州民族大学毕业。看到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姜春兰从心眼里感激党的好政策,也很想对一直未曾谋面的杨叔叔亲口说声“谢谢”,但由于毕业后忙于找工作,一直没有机会。2017年底,姜春兰得知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台江分局招考工作人员的信息,心中非常高兴。经过努力备考,她如愿考入了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台江分局。

“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家今天的好日子。”参加工作后的姜春兰,一直心存感恩党和国家,用心反哺父老乡亲的愿望。2018年,台江县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台江分局也在部署帮扶工作并安排新的驻村帮扶人员。得知这个消息,姜春兰主动向组织提交申请。2018年4月,她如愿回到老家平兆村开展驻村帮扶,并负责巴拉河寨三组的网格工作。

昔日的村民如今成为驻村干部,身份的转变,让姜春兰深感责任重大。

平兆村宽阔的通村路硬化了,通组石板路铺就了,街上的路灯明亮了,漂亮的踩歌堂修好了,合作社的时令蔬菜品种多起来了……这一切不仅展现着家乡的巨大变化,也让平兆村按期摘掉了深度贫困的帽子。

2020年,姜春兰被评为“全州脱贫攻坚优秀驻村帮扶干部”。“年轻人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变得更美好。”姜春兰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姜春兰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平兆村的大事小事,她时时挂在心上,时常往村里跑。村里实施350亩枇杷种植项目,她帮忙流转土地;村里搞小龙虾试养,她从网上下载养殖视频供村民作参考;她还为村里的刺绣作坊产品寻找销路……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姜春兰受助不忘感党恩,学成不忘众乡亲,为改变家乡面貌,她在乡村振兴路上贡献青春力量。

王静:奋斗在信息时代的“新农人”

“农村玉米芯不要丢,可以种出美味的平菇。这条视频将教您如何种植平菇,助您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一条5分钟的短视频播出后,迅速成为抖音视频爆款,视频阅读量达6589.2万次,点赞104.9万次,收藏31.9万人次,分享15.9万人次。网友们纷纷点赞、留言,“农村生活记录者”抖音号迅速名声大噪。“农村生活记录者”的抖音主播叫王静,是施秉县一名“科技特派员”。

1990年出生的王静,自幼与父亲相依为命。2013年,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王静放弃了进入外企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返乡后的头两年,王静当过民办教师,到菌种厂打过工,开过百货店。

2017年,王静有幸参加了县政府组织的农村电商培训班。这次培训,让原本有着一定电商销售基础的她豁然开朗,开始萌发创业的想法。2019年,网络短视频开始盛行,在电商平台里“摸爬滚打”了几个春秋的王静,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拍摄短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农村生活。”

说干就干,王静仔细研究各类短视频平台的作品,每日奔走在村寨集镇、田间地头,拍摄农村生活视频。她跟网友们分享传统榨油方法、直播农产品采收现场、介绍常见的山菜野果……有一次,王静发布了一条关于“玉米芯土法种植平菇”的短视频。视频发出后很快火爆,获得了40多万播放量,粉丝骤增20多万。

在王静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粉丝开始乐于分享她介绍农业技术的视频。她趁热打铁,陆续发布了关于茯苓、天麻、魔芋、紫薯等种植技术的短视频,并开通了网络直播,和网友们面对面交流互动。黄平县种植户王文远是“农村生活记录者”的“铁杆粉丝”。通过视频学习种植茯苓成功,他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茯苓种植大户,带动100多户村民增收。

粉丝们的认可,让王静备受鼓舞,她决心将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通过网络传播出去,助力各地群众增收致富。为此,王静创办了公司,专门成立了专业菌种生产团队,覆盖施秉、镇远、剑河、雷山等县菌种厂,带动销售额达100多万元,广泛吸纳周边村民就业,人均增收三四千元。

王静经常带领同事走村入户保底收购各类农产品,解决农户们“农产品出不了村”的问题,帮助乡亲们直播带货,成为一名“网络达人”。2021年,王静在施秉及周边县收购紫薯、魔芋等农产品约60吨,帮助800多户农户平均增收2000元。

随着王静的公司逐步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加入了她的团队。“静姐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人格魅力,我们愿意跟着她一起干。”在公司负责直播的大学毕业生雷邦艳说。如今,王静的抖音账号已有粉丝271.6万,发布作品967个,获点赞616.4万。“我只想坚持自己的初衷:传播实用的农业技术、记录真实的农村生活。”王静说。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王静表示,她愿做一名奋斗在信息时代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杨光珍:奋进搏击中放飞青春梦想

暮春时节,莺飞草长。

4月25日中午,在麻江县谷硐镇黄泥村的三珍牧业有机农场,身着蓝色工装的杨光珍在召唤猪儿吃食。“开饭啦,嘞嘞嘞嘞……”听到呼唤,一头头胖嘟嘟的黑毛猪崽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争先恐后地围着食槽埋头抢食。

杨光珍, 26岁,贵州三珍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18年大学毕业,原本可以在大城市里找一份满意工作的她,却毅然选择了返乡创业。“就是不甘让青春在岁月中蹉跎,想趁年轻在风雨中搏一搏。”谈及回乡创业的初衷,杨光珍腼腆中带着几分刚毅。

杨光珍告诉记者,她选择当“猪倌”是源于一次打工经历。2018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她经朋友介绍来到本县一家山庄打工。不久后她发现,这家山庄餐桌上的猪肉菜品特别美味,深受顾客青睐。经了解得知,这优质的猪肉食材,源于山庄自家养殖的黑毛猪。于是打工之余,杨光珍开始向山庄的饲养员虚心学习养猪技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一定养殖技术的杨光珍坚定了回乡养殖黑毛猪的信心。2019年7月,杨光珍等9名90后大学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筹资100余万元,在麻江县谷硐镇黄泥村租下100亩土地,创办了贵州三珍牧业有限公司和三珍牧业有机农场,开启了“猪倌”生活。

经过大量实践,杨光珍和伙伴们摸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绿色生态循环养殖之路:一方面,利用自己种植的食叶草、高钙菜等牧草为原料加工成青饲料,高温发酵好后喂养黑毛猪;另一方面,利用猪产生的粪便来种植果蔬和牧草,并定期给猪喂食中草药,提高它们的免疫力……农场逐渐形成了一个绿色的生态循环系统。

如今,贵州三珍牧业有限公司已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牧草种植1000亩,公司除了每年回收牧草外,还让农户参与牧草收割和生猪宰杀、包装等工作,带动40余人就业。

“在家门口上班,每月工资3000元,还能照顾家里。”黄泥村村民刘家碧很珍惜这份工作。

“没想到自己也能上班赚钱!我负责猪肉包装工作,一个月有3000元收入。”身有残疾的村民赵厚桃一脸感激。

让父老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杨光珍等人回乡创业的初衷。如今,公司在杨光珍的带领下,从最初的年出栏成品猪100头到现如今的1000头,年产值达200万元。2021年,三珍牧业有机农场获“黔东南州乡村振兴巾帼基地”称号。2021年9月,杨光珍当选为麻江县青年致富带头人理事,同年11月当选为麻江县第十届政协委员。

“下一步,我们要把三珍牧业打造成集康养、农旅、研学、体验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带领更多乡亲增收致富。”谈到未来的发展,杨光珍信心十足。“家乡也有诗和远方。”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90后大学毕业生杨光珍和团队伙伴们,一起在奋勇搏击中砥砺前行,放飞青春梦想。

杨平合:绿水青山间种出“金山银山”

“木耳采后要及时晾晒,晾晒时将木耳均匀地铺撒在晾晒架上,每隔两个小时翻晒一次,这样的木耳质量才好。”4月29日,在信地村木耳种植基地,侗族青年杨平合带着几名村民正在晾晒黑木耳。晒坝上,摊晒着刚刚采摘下来的木耳,耳大肉厚、乌黑亮丽。

1990年出生的杨平合,是从江县往洞镇信地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2014年,杨平合从广西师范大学毕业,在深圳一家企业上班。在深圳打拼期间,每年春节都回家过年的杨平合发现:往日冷清的家乡,因年轻人回来变得热热闹闹;过完年年轻人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

“家乡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乡的建设也需要年轻人回来。”有着浓厚家乡情结的杨平合看到这一切,萌发了回家创业的念头,并越发坚定。2016年底,杨平合毅然放弃了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准备发展种养业。

说干就干。2017年4月,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杨平合与村里6位返乡创业青年成立了从江县往洞镇信地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初期,主要开展黄牛养殖。2018年出栏300头,创收30余万元,这是杨平合和伙伴们挖到的“第一桶金”。

小试牛刀初获成功,杨平合和伙伴们决定要进一步拓展产业,并将目光锁定在食用菌种植。在从江县食用菌专班的推动及帮助下,合作社开始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产业投资550余万元。项目实施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

按照学习到的方法,结合当地环境进行摸索,杨平合和伙伴们天天在食用菌大棚里“摸爬滚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平合和伙伴们的努力下,合作社快速发展起来,不仅种植木耳,还大面积种植了香菇、油茶、林下黑灵芝等。

2022年,合作社种植灵芝孢子粉20亩、林下黑灵芝67亩、黑木耳菌棒10万棒、豇豆40亩、油茶238亩,带动农户就业15000人次,固定用工40余人。

去年,木耳种植大户杨秀安跟着种植了25万棒木耳,年收入达12万元,脸上乐开了花。“在家门口每天也能赚到100元,每年收入1万元。”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杨秀芝乐呵呵地说。

凭着一股子韧劲和干劲,杨平合及伙伴们把合作社创办成往洞镇目前最大的生态养殖合作社,并荣获“从江县2020年脱贫攻坚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省5A级服务三农金牌合作社”多项荣誉。杨平合也荣获“从江县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优秀农民企业家”等荣誉。

年前,村委会换届,乡亲们一致推选他为往洞镇信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杨平合合伙创办的合作社,让村民有了事干、有了钱赚、有好日子过。”镇里包村领导、从江县往洞镇纪委书记周晓芳为他们点赞。

发展特色种养业,为杨平合和伙伴们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入,但他们并没有在创业的道路上就此止步。谈及未来发展,杨平合坦言将发展循环农业,在青山绿水中,带领乡亲共圆致富梦。

余鹏:在农村沃土绽放青春理想

“大家看,眼前的座座青山,就是我们的资源和优势,我们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这些青山变成我们的金山银山……”4月30日,参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归来的党代表、雷山县永乐镇乔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鹏,第一时间在养蜂场把党代会精神分享给群众。

2014年大学毕业后,余鹏在外四处闯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东北养蜂人,跟随他学习养蜂技术。师傅见他勤劳肯干,就向他传授培育蜂王、分蜂技术。在外闯荡的日子里,余鹏时常怀念家乡的莽莽大山和乡邻乡亲。2015年,学到养蜂技术的他决定回乡创业。

余鹏决定利用学到的养蜂技术,筹措资金建蜂场,创办贵州半亩苗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启创业之路。他将学到的养蜂新技术与家乡的传统养蜂技术结合起来,大胆尝试探索,终于取得了成功。一年后,他的蜂场养蜂规模发展到上百箱,纯收入达到13万余元。创业成功后的余鹏,开始把重心放到了带领群众致富上,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带动群众一起发展养蜂产业。

“‘小余支书’不但为我们免费提供蜂种,还教我们养蜂技术,大大降低了发展产业的风险,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蜂农刘治坤说。2019年,他家养蜂70多箱,产蜜300多公斤,收入10多万元。

“在‘小余支书’的带领下,去年村里共卖出2000多公斤蜂蜜、1600多箱蜂种,蜂农户年均创收5万多元。”乔配村第一书记杨风华介绍说。

凭着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敢闯敢干、苦干实干的精神,余鹏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2017年3月,他当选为乔配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的余鹏,为提高群众收入,乔配村围绕“特种养殖+”主导产业,全面做活林区经济,形成了以天麻、笋用竹、林下养蜂为主的林产业多元化立体发展格局。目前,乔配村参与主导产业的农户有148户554人,户均增收1万余元。随着产业发展壮大,村民的腰包更鼓了,大伙的奔头更足。

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孩子上学、农合医保、解危济困等村里的大小事情,余鹏一直在忙碌操办。

几年前,因为车祸,任华的妻子脊椎受伤长期卧床,自己腿部受伤不能下地干活,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余鹏得知后,及时上门了解情况,结合政策鼓励任华一家发展养殖致富,并且帮助他们申请国家扶贫贷款。

“因为我们家缺少劳力,‘小余支书’就把帮我贷来的钱款入股了合作社。现在,我家年年都有分红,家里还养鸡、养蜂,日子越过越好了。”任华高兴地说。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由于工作出色,余鹏先后荣获“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贵州省优秀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前不久,他又光荣当选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只有扎根基层沃土,增长见识、才干,才能绽放出最美的青春。”余鹏表示,自己愿做一只工蜂,采得百花酿成蜜,带动乡亲们把日子过得更甜蜜。(图/文 冯哲、杨峰、黄思铭、潘雪、龙晓慧、杨玉婷、顾慧明)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