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呼唤担当 榜样引领时代
——黎平县凸显“榜样力量”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个好的典型,就是最好的宣传,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导向。
近年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黎平县坚持以新时代贵州精神、黔东南“三敢”精神引领高质量发展,调整宣传思路,转变媒体视角,着眼基层,聚焦改革、创新一线,锚定“精神坐标”,选树行业“标杆”,将基层一线引领发展、带动创业的先进典型、鲜活实例作为选筛报道题材、选用宣传素材主方向,积极探索、总结助推城乡发展新路子,深挖、发掘和推出一大批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大胆创业的先进典型,进一步聚力、弘扬榜样正能量,不断激发各条战线干事创业“一池活水”,进一步营造不负时代、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创“牛耕部落”——探生态农业文明“新路”
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有一个村子,叫洋洞村,世代因山而贫,因山而困,就在三四年前也还一穷二白。如今,这个拥有一千多户人家的古老侗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促进了古老的农耕文化焕发勃勃生机,还推动了乡村旅游兴起,昔日的穷山恶水已“变身”成为外人眼中的世外桃源。一座座精致的“牛棚”客栈,一个个保持原始风格的耕作场景,点缀在层层叠叠的美丽梯田间,在晨雾笼罩下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宛如仙境,令人流连忘返。这里,正是杨正熙倾心打造的传统文明生态博物馆——“牛耕部落”,也被誉为“最后的牛耕部落”。
2015年,杨正熙在村里成立了“贵州有牛复古农业专业合作社”,之后,他把村民们组织起来,打造“牛耕部落”和“有机小镇”,喂养耕牛,种植老品种水稻,在梯田边修建“牛棚”客栈,发展传统农耕文化体验游,销售原生态稻米等农特产品。用杨正熙自己的话说,这是实现他的“生态扶贫梦”。
经县级大力扶持,在他一手推动和打造、经营下,通过七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如今,涵盖乡村有机农业、有机田园生活、生态休闲旅游等良性循环的“牛耕部落有机小镇生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他的“牛耕部落”每年有机稻米产值稳定在600万元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000万元以上。在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的同时,还为物种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积累宝贵经验,有效助推当地扶贫攻坚、乡村振兴。
2018年,黎平县洋洞“牛耕部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被列入贵州省省级农业园区。2019年杨正熙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7月“黎平县创新推动传统“牛耕部落”的现代传承”被《贵州改革情况交流》专刊刊发。2021年11月杨正熙《他把种子当儿子》获评2021年度全国“大美科技特派员”微视频二等奖。2016年以来,杨正熙及其先进事迹分别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报道,并被各大主流媒体大量转载。洋洞村,也因此成为了国内远近文明的“明星村”。
“有牛哥”、农耕文明、“牛耕部落”、“诗意生活”“重拾乡愁”等词条近年来也不断被冲上“热搜”,形成广大青年创新创业视觉“冲击波”,营造了强大干事创业示范引领力。如今,每年春耕时节,家家户户开田犁地,形成七彩梯田“千牛同耕”的壮观景象,犹如一幅古老的农耕画卷,让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洋洞村的牛棚客栈和乡村旅游也成为农民创收的新亮点。仅2020年,“牛耕部落”经营农产品实现总收入4700万元,1397户村民户均实现增收2万余元。
组“网红直播团”——助边远山村农货“出山”
借助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强大传播力,一批“网红城市”“网红村镇”先后进入公众视野。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的盖宝村侗寨,就是借助网络传播力,走入众人视野的全新“网红村”。
盖宝村,风景秀美,物产丰富,但因基础条件差、交通阻隔、信息闭塞等,过去长期处于十分贫困的状态。2018年5月,时任盖宝村驻村第一书记的吴玉圣,认真履行驻村职责,为摆脱村里贫困现状,经深入走访调研,全面摸清村情后,积极探索全村脱困路径。他从一首传说为“侗家七仙女”给侗寨传下来的琵琶歌中找到灵感,提出“短视频、直播+扶贫”全新模式,探索并组建了“侗家七仙女”直播团队。团队起初旨在直播一些当地民俗活动、宣传本村民风民俗和民族文化,或拍摄短视频,宣传推介家乡,让外界了解。之后,受疫情影响,村里大量农产品开始滞销,愁坏了当地农家人。“侗家七仙女”突发奇想,在视频直播中,开始尝试帮助一些村民卖黄姜、稻香鱼、香米等,帮助推销农副产品。
随着“侗家七仙女”与外界联系的日益增多,团队的影响力迅速攀升,受到了外界极大关注,她们活动受邀也越来越多。短短3年,“侗家七仙女”团队已开展各类公益直播800多场,在各大直播平台收获粉丝400多万,有效促进本地农产品热销。2020年“七仙女”登上直播卖货最高舞台——央视带货直播活动,短短3个小时网民参与量达900余万,为家乡带货销售额攀升至1.37亿元。“七仙女”团队获村民广泛认可和“点赞”,被村民誉为“首席扶贫带货官”“最火民族女团”。
新华社客户端、央视网等各大媒体纷纷予以极大关注。2020年12月,《在大山深处挖掘对外传播的宝藏——以贵州2020年<侗家七仙女>系列纪录短片为例》入选中宣部“2020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盖宝村也从一个无人知晓的边远侗族村寨,摇身一“变”,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乘着网络“直播带货”东风,黎平目前已有50余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网络直播带货平台,覆盖农特产品、民族手工艺品、餐饮、商贸、邮政、物流等行业。仅2020年,黎平全县累计完成农产品销售3.53万吨,销售额已突破5.78亿元。
绘“梦歌田园”——促侗文化传承“出新”
“春天到好时光,布谷鸟叫催春忙;河边杨柳冒新芽,春耕时节播种忙……”4月18日晚,“村姑阿香”借助抖音直播,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侗族姑娘与她一起,一边演唱侗族大歌,一边介绍侗乡风情。洁白的银饰、亮丽的侗装、婉转动听的歌声……不到两小时,吸引了上百万网友围观和粉丝点赞。
张国丹,又名“啊香”,出生于贵州省黎平县素有“侗歌窝”之称的三龙侗寨中罗村。“我有生以来,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侗话;唱的第一首歌,就是侗歌。”她从小受父母亲影响,耳濡目染,对侗族文化有特殊的感情。
侗族大歌没有文字,侗歌靠口口相授,长辈们年纪大,年轻人随“打工潮”大多已外出,侗族文化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张国丹对侗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信心更足。加之2015年深情挚爱着侗歌、侗戏的父亲意外离世,更坚定了她传承侗族大歌的决心。时年,正在广东从事外贸工作的张国丹,为传承侗族文化,继承父亲遗愿,在身边亲朋好友一片质疑声和母亲极力反对下,毅然踏上了回乡的路。
她7岁起就向72岁的老歌师吴婢美学唱侗歌,返乡后更是第一时间“登门”请教,老歌师被她诚心所动,手把手相授。她还将走村串寨拍摄、收集到的侗歌、侗戏表演,以及侗族歌师讲授等内容都被她一一翻译、记录在自己歌本里,并反复组织老人们试镜和演示,只为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如今,张国丹歌本上的侗歌从当初的不足1000首,增至2800多首。“传承侗族大歌对社会有价值,对自己有意义。如果我的青春有什么闪光,那都是侗族大歌赋予我的。”张国丹自信地说。
她将自家5亩农田改造成鱼塘,起初只为筹措一些活动经费。后来,她又承包果园300亩,并取名“梦歌田园”,开始将侗族文化宣传从屏幕移向现实生活,融入日常点滴。“我们唱歌是由心而发,不是表演,我更想吸引那些能沉下心来感受侗族文化魅力的人”。在果园里,她带领村民栽种果蔬,赏阅花鸟,感受田园,播种文化,打造呈现侗家人辛勤劳作、生产生活的侗族文化体验园。
2018年,张国丹开始注册短视频账号,将侗乡美景拍摄后剪辑成短视频,开始向外界展示侗族风情。为最大程度畅通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让更多人读懂、听懂和深入了解侗族大歌,她还将自己姐妹们集中起来,组建“夜郎公主”组合,用汉语传唱侗歌。
通过努力,2018年以来,张国丹通过记录侗家生活、传播侗族文化,在“村姑阿香”抖音上发布短视频和现场直播等,已收获粉丝116万、获点赞884万。2019年入围“最具人气乡村文化创作者”金稻穗奖; 2020年被评为抖音乡野风物主理人,并获黔东南州网红助农PK大赛第1名;2021年,获省首届全民抖音创作大赛二等奖;连续十三次登上央视节目。
建“红色讲堂”——奏基层理论宣讲“大合唱”
地处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的黎平县,是以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又是中国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曾三次辗转黎平,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黎平境内以“黎平会议”、黎平会议纪念馆、红军桥等为标志的红色遗址遗迹众多,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被纳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21年6月“全面盘活红色旅游资源,高质量打造并提升核心红色景区——贵州省黎平县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编入国家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讲好长征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2021年10月,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黎平县挂牌成立“张中俞工作室”,“张中俞红色讲堂”也开启系列红色文化宣讲,标志着该县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宣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如今,在黔东南红色文化理论宣讲领域,说到黎平,就会提及“黎平会议”,而谈及“黎平会议”,就绕不开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张中俞。现年56岁的张中俞,身形矫健、精神矍铄,而就在2021年10月,他刚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这也是贵州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
作为省委宣讲团成员、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的张中俞,早在1984年,就开始着手对“黎平会议”进行专门研究考察,他的毕业论文,正是以“黎平会议”为主题撰写的。他长期潜心从事红军长征史、党史、军史、革命史的研究宣讲工作,撰写《铭记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学习“七一”重要讲话,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等精品课程,为基层宣讲员作理论宣讲辅导,提升宣讲员能力。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基层理论研究和宣讲,经常深入农村、企业、机关、社区、军队、院校和科研站所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每年宣讲200场以上,在全国多家刊物上发表长征史、党史文章百余篇。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新华网等20多家国家主流媒体先后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2015年6月16日张中俞赶赴遵义为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作专题讲解。“你讲得很好。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总书记这句话,成为了鞭策他一生努力工作的不懈动力。
张中俞曾从事中学历史教学近20年,党史理论功底深厚,历史脉络清晰,语言通俗平和,宣讲妙趣横生。展转党史理论研究“战线”后,在他的宣讲推动下,“黎平会议”会址、少寨红军桥、南泉山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遗迹,已从以往注重加强保护,逐渐转变为以党史资政育人、利用党史铸魂育人上来。如今,黎平县散布广泛的红色遗址遗迹和红色文物,已成为了省内外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实践教材,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动力。
据统计,仅2012年以来,黎平县聚焦榜样引领,深入发掘、宣传和选树推出各类先进事迹,仅省级以上典型就达80人以上,省级以下更是不计其数。正是有一个个勇闯奋进的探路者和无数榜样散播的正能量,才推动黔东南“三敢”精神不断得以传承、新时代贵州精神不断得到弘扬。
今天,在黎平侗乡大地上,围绕《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等重大历史机遇,黎平县各行各业涌现的无数先进感人事迹,无数榜样力量,正持续成为引领时代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中共黎平县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