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黔山时评

立足山区环境资源优势 推动山区特色农业现代化

陈石
2022年04月25日16:34 |
小字号

山区面积占到我国国土空间面积的2/3,涵盖了59.8%的村庄和50.28%的乡村常住人口,是我国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基地,是果、茶、食用菌等特色农林产品的优势产区,在畜禽养殖和蔬菜生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位于“地无三尺平”的贵州省西部,是典型的高寒山区。水城区立足本地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资源优势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探索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山区农业现代化道路。

喜笑颜开水城区鸡场镇农户正在采摘猕猴桃。水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发展山区农业现代化虽有生态优势,却存在地形障碍与资源短板

(一)山区自然环境良好,生态与人文资源丰富多样,是山区农业现代化独具的环境生态优势

良好自然生态与多样人文环境,是山区农业现代化最大的资源优势。首先,山区具有更良好的生态环境。山区相对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低,人类活动强度和开发程度也更低,大部分地区保持相对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森林植被覆盖率更高,生态破坏和污染物积累程度明显低于平原地区。例如:水城区森林覆盖率高达63.55%,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的特殊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发展生态有机种养业、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奠定了环境基础。其次,山区拥有更丰富的生态多样性。由于海拔差异形成的山地垂直气候带,以及由于山脉阻隔造成的地理隔离,为山区带来丰富的气候多样性、环境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例如:水城区根据海拔高度和土壤、气候差异,划分出海拔1400米以下的猕猴桃种植优势带、1400到2000米的刺梨种植优势带和2000米以上的畜牧养殖发展区。同时,当地许多野生物种资源,如野生刺梨、野生猕猴桃等,成为发展刺梨、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的种质资源库。其三,山区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山区的地理封闭性保存了我国最为原生态的农耕文化与民俗,现已评定的48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绝大多数地处山区。同时,山区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保存有最丰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例如:水城区拥有彝、苗、布依等29个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比重占42%,拥有彝族火把节、苗族歌舞、布依族传统村落等许多民族特色文化,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

米箩布依长桌宴。姚咏摄

农民画之乡猴儿关。姚祥林摄

(二)山区地形起伏崎岖、交通不便,是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形障碍

高大连绵的山脉阻隔了山区同外界和山区内部的交通,造成山区的相对封闭性,是山区农业现代化主要的空间限制障碍。首先,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与技术信息不能及时传播到山区,使山区在农业发展理念、新技术采用、经营管理机制和对外部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上往往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例如:水城区虽然拥有本地野生猕猴桃的优质种质资源,但现有猕猴桃品种却是从四川都江堰引进,发展猕猴桃产业晚于周边省份地区。其次,现代化所需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等,难以快速自由流向山区并实现高效配置,使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易出现资金不足、技术人才短缺、自然资源闲置和因要素资源错配而导致的低效率等问题。例如:水城区猕猴桃和刺梨产业,都存在因企业经营主体资金不足、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缺乏配套,导致果园管理维护不到位、产量水平低的问题。其三,崎岖起伏的地形增加了山区的交通运输成本。山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与建设成本往往几倍于平原地区,贵州省成为全国高速公路建设成本与通行费用最高的省份之一。当地交通运输费用和各项生活物资、生产资料费用因此被抬高,农民收入能够投入农业再生产的份额减少,农产品也面临更高的生产与运输成本。

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水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三)山区发展空间狭小、耕地资源短缺,是山区农业现代化面临的自然资源短板

山区尽管人口密度低,但真正地势平坦、适宜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的空间狭小。贵州省地理呈现“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平地空间十分稀缺,各类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只能依山傍岭、见缝插针安排用地。山区的耕地资源,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相比平原地区都处于绝对劣势。例如:水城区耕地资源数量少,全区耕地面积152万亩,人均耕地不足2亩,基本农田人均保有面积不足0.5亩。耕地受地形坡度影响十分破碎,有的地块只能种几棵玉米,被形容为“巴掌田”“草帽地”。此外,大部分区域位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平均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加上石灰岩山区坡度陡、土层薄、地力瘦,耕种不仅广种薄收,而且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水城区所处的云贵高原地区还面临严重的工程性缺水难题。当地虽然位于温暖湿润、降水量丰富的季风气候区,但一方面岩溶地质条件使降水大多渗漏流失、难以存蓄,另一方面高山河谷地形使河川径流水资源集中于谷底,缺乏大型水利设施难以提水上山利用。水城区猕猴桃基地45%的种植面积依赖远距离工程引水,70%的果园尚未实现节水灌溉,水利设施成为制约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耳镇樱桃熟了果农增收了。 刘静摄

二、山区特色农业有高产值、高成本与高风险并存特性

(一)山区特色农业有高产值的特性

山区特色农业相比粮油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具有更高的产值。一是产品自身市场价值高。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其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一般要高于粮食、油料、棉花等大田作物,单位面积产值能达到大田作物的1.5到4倍。山区虽然耕地资源少,却正适宜发展高值农业,是优质水果、道地药材、优质茶叶、食用菌、高山反季节瓜果蔬菜的优势产区,其相对凉爽的气候、相对隔离的空间、丰富的林草资源为发展畜牧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品质品牌的溢价空间。山区特色农业能够借助产地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生产优质农产品,依托品质树立品牌,并瞄准高端市场和消费群体开展定向营销,使产品获得品质与品牌的溢价。例如:水城猕猴桃获得“有机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并创建地域公用品牌,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指定供应产品,鲜果远销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果酒产品通过美国FDA认证获准进入美国市场。三是后期加工增值空间大。山区特色农业通过后期加工,不仅能延长产品保质期、改善耐储存、易运输性质,还能够开发一系列衍生产品,提升附加值。如刺梨鲜果在水城当地收购价为3元/斤,1斤鲜果可加工出5.4元的刺梨原汁,价值增值80%。每斤刺梨原汁又可生产20瓶刺梨饮料,实现10到20倍的价值增值。此外,当地企业还利用刺梨原料开发出保健饮品、药品,能进一步拓展增值空间。

丰收季节的天门村。 水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营盘桃花鸡养殖厂工人正在捡拾新鲜鸡蛋。 水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二)山区特色农业有高成本的特性

山区特色农业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一是生产能力建设的前期投入成本。山区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开辟荒山荒坡,建设高标准果园、茶园,铺设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果树、茶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栽种后需要经历若干年生长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期间的管理维护也需要生产主体有持续投入的能力。例如:水城区利用当地煤矿行业转型升级契机,引导部分“煤老板”转产投资猕猴桃等产业,使当地山区特色农业在发展初期能得到足够资金投入,达到较高的发展起点。二是产品存储与运输成本。山区本身的地形条件决定交通运输成本高于平原地区,水城区仅近年新增猕猴桃基地就需要建设道路30公里以上。此外,山区特色农产品大多具有时间敏感的特点,水果、蔬菜等保质期短,应季和反季节农产品要瞄准市场时间差,对采摘后保质保鲜和缩短运输时间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山区特色农产品往往采取高速公路、航空等较快捷的运输方式,并全程配套冷链保鲜设施,具有较高的物流运输成本。三是加工、销售等后续配套环节成本。山区特色农产品要提升附加值和实现品质品牌溢价,需要在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和市场销售环节投入更多成本。例如:水城刺梨产业,当地政府为消化本地鲜果产能而投资2.56亿元建设加工企业,企业成立后的主要工作却是在全国寻找客户、推销产品、开辟市场,为此投入了巨大人力和资金成本。

康养百车河小镇。 姚咏摄

(三)山区特色农业有高风险的特性

山区的环境特殊性和山区特色农业完全面向市场的特性,使山区特色农业面临较高的风险。首先是自然灾害风险。山区地形与地质结构复杂,气候与气象条件多变,冰雪霜冻、干旱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例如:水城猕猴桃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发生病虫害,在春季易遭受倒春寒,都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山区特色农业为防范和应对灾害风险,需要在防灾设施、灾害保险、抗灾减损等方面投入更多额外成本。而山区特色农业风险大、成本高,保险企业不愿介入,或者保费成本高、赔付水平低,进一步增加了山区特色农业面对自然灾害风险时的脆弱性。其次是市场风险。山区特色农业从种植投产到挂果产生经济效益,中间间隔时间长,期间市场瞬息万变。如果早期对市场前景缺乏准确预判,中期不能及时开拓下游市场,或者后期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都会使山区特色农业陷入产能过剩、产品滞销的困境。近年来,许多山区纷纷将猕猴桃作为扶贫产业大力发展,使猕猴桃产能规模急剧扩张,2019年种植面积比2015年增加60%。产能增长一时难以被市场消化,一些地方猕猴桃收购价格直接被腰斩,甚至出现果在枝头无人收的情况。水城刺梨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规模扩张而加工销售能力不配套的问题,现有加工销售能力刚够消化5万亩已进入盛果期的刺梨鲜果产能。未来,随着40万亩刺梨全面进入盛果期,刺梨鲜果产能将会成数倍增长,我们政府和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消化压力。

龙场乡蔬菜基地。 刘静摄

三、通过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

(一)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是实现山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现代农业强调的是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面落实,现代农业组织的广泛建立。水城区作为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2014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76.1%,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了近5个百分点,其中来自经营性收入增长的贡献占比达到74.7%。从农民自身需要出发,立足乡村的生产类型丰富与多元的特质,遵循农业的基本特点,发展农民为主体的特色高值农业与特色产业,成为带动山区农民脱贫增收,支撑山区乡村建设,推动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力量。

水城野钟刺梨丰收啦。 水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二)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应首先厚植生态优势基础

良好、多样的生态与人文环境是发展山区特色农业与特色产业的基础。特色农业需要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凭借独特资源条件形成独特产品满足特定消费市场,特色农业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农业生产上的具体反映。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十分脆弱,一旦被破坏就再难恢复。因此,山区首先要将保护生态与人文环境放在第一位,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与特色产业。要做好生态环境、种质资源的调查,摸清环境资源家底;应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与物种资源,如有机农业生态环境、地方特色品种等;应有机融入当地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鼓励采用生态循环的生产方式;应严格禁止滥用化肥农药,排放与转移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等行为。

水城区通高铁。 水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三)推动山区特色农业发展需要补短板、降成本、防风险

基础薄弱、高成本、高风险是发展山区特色农业面临的主要难题,需要政府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基础、补短板、降成本、防风险,找到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可通过大力开展山区农业、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区交通运输和农业灌溉用水条件,降低山区特色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交通运输成本。可针对山区地形条件和特色农业发展实际需求,研发推广合适的农业机械,减轻山区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成本。要加大对山区防灾减灾投入和对农业灾害保险的支持力度,帮助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水城茶园。水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实现山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打造全产业链、提升组织化水平

发展山区特色产业要遵守做精做强的原则,不盲目扩张面积和产量,要“少而精”“精而强”,不靠数量取胜,而靠品质、靠特色取胜,这符合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农民增收的需要。增强山区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全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条可以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从农业产前的农资生产与技术开发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再到产后的农产品贮藏、深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产业链延伸可以实现农业的增值增效。推动山区特色农业纵向延伸产业链,加大对品牌打造、产品研发与市场开发的投入,通过精深加工、高端市场销售提升附加值。引导山区特色农业横向拓展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旅游、农业+研学、农业+康养等融合产业,以多功能性实现多元价值。鼓励经营主体、上下游环节之间联合抱团,提升产业链的组织化水平。要根据中游储运加工能力、下游市场销售能力来确定上游的种养规模,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例如:水城区猕猴桃经营主体和政府投资平台共同成立了猕猴桃产业集团,统一打造品牌和定价销售,能有效避免各经营主体间恶性竞争,实现产业健康发展。(作者系六盘水市水城区委书记)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