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两位市民捐献造血干细胞 为血液病患者 带来“生命火种”
造血干细胞捐献,也被称为骨髓捐献。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肿瘤较为有效和理想的方法,目前已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不断地推广应用。
据贵州省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贵州省已有68719位市民加入中华骨髓库,本次两位市民是省内今年的第5、6例造血干细胞捐赠。2月23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两位市民同时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也是省内第351、352名市民通过加入中华骨髓库成功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为血液病患者带去了“生命火种”。
我是党员
我义不容辞
今年30岁的王少波(化名)是遵义市务川县综合执法局的执法工作人员,也是一名中共党员。“我在2007年的时候入伍当兵,5年的部队生活在无形中影响了我很多。”王少波向记者说道。
2012年,王少波在部队服役休假期间,经过贵阳喷水池勇烈路时,发现两名男子在抢一女子的手机,他挺身而出制止了抢劫犯。2021年,他发现一个小孩被困在车流疾驰的道路中,他停车逼停后方来车后,把小孩抱回家人身边……王少波被先后授予“云岩区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务川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
王少波在部队期间,参与了汶川地震的救灾工作,也因此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当时在部队看新闻,发现一些身患血液病的患者因没有匹配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而耽误救治,那时我就有了捐赠造血干细胞的想法。”王少波说。2020年8月,回到家中的他碰巧遇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小区做宣传动员,王少波这才正式加入中华骨髓库。
2020年的12月,王少波接到了省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的电话,称有白血病患者和他匹配成功,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之后却被告知患者放弃治疗。“或许还是缘分不够吧,也不知道这位朋友现在怎么样了。”2021年8月,他再次被告知与另一位患者初配成功。“当时我没有多想,直接就答应了,这一次缘分总算到了。”王少波说。
今年2月18日,王少波到达贵阳做捐献前的最后准备工作,自2月19日开始,他和另一位捐献者刘欣(化名)每天早上8时和下午4时注射动员剂,连续打四天,以此来增加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含量,这样才能保证捐献的顺利完成。“打完动员剂,感觉全身血管都在发涨,腰也酸痛。”王少波说。
“我是党员,我从来没动摇过,捐赠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一个生命,帮助一个家庭度过难关,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王少波坚定地告诉记者。
他的未来还很长
不该在病房里度过
刘欣(化名)是贵州财经大学大三的学生,今年22岁。大一的时候,刘欣在学校参加了义务献血,在征得父母的同意下,也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大二时,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告知刘欣与患者配对成功。“其实之前家里不太同意,因为2021年的时候疫情严重。但我想着,总不能因为担心就放弃别人生的希望吧。”在刘欣的坚持之下,父母最终也同意了她的选择。
在第一次的捐赠准备中,她正值期末,医院的安排与学业任务的冲突也困扰着刘欣。“一方面我很担心期末考试,另一方面又怕影响到患者的治疗进度,好在当时工作人员告诉我,可以在时间上适当调整,我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刘欣的捐献对象病情不稳定,手术不得以延后。由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相关体检只有两个月有效期,她还得重新进行体检。“一次体检就抽七八管血,而我经历了两次,也是特别的经历了。”刘欣笑着告诉记者。
“听说我的捐献对象是一个小孩。其实那么小得了这个病,很不幸,但万幸的是他还能通过造血干细胞的移植重获新生。也希望他能够快快痊愈,挺过这次难关。他的未来还会很长,不该局限在病房里。”采访最后,刘欣说道。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田野
实习记者 潘清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