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文化成果 共促民族团结
贵州: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程
2023年,贵州“村超”凭借接地气的办赛风格、多彩的民族文化、淳朴的乡俗民风和“快乐足球”的价值理念成为广袤乡村“现象级”赛事,获得海内外广泛关注。78天的赛程,98场比赛,126场民族文化表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激情澎湃的体育运动有机融合,助力贵州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作为多民族聚居省份,贵州素有“文化千岛”的美誉。千百年来,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18个民族,在黔贵大地上繁衍生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为繁荣多彩贵州特色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凝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的强大精神文化力量,贵州提出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其中,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旨在充分挖掘各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助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
古韵织新梦 “文化千岛”绽放时代光彩
贵州民族文化绚烂多彩,各民族1400余个传统节日形成了从农历正月到腊月都有节庆的文化盛况。近年来,贵州各地创新举办苗族鼓藏节、苗族“开秧门”春耕大典、苗族姊妹节万人盛装游演、侗寨谷雨节、“摔跤节”及“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等,以传统节庆助力文化推广,彰显“千节贵州”独特风景。
为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贵州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出台《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推动苗族和侗族村寨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支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黎从榕”)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中国苗·艺术展》亮相2024春夏米兰时装周,诸多国际知名品牌先后发布以贵州苗绣为基础设计的产品,凯里苗绣集市成热门打卡点,民族精品与时尚文化相遇,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深入,文化和科技的全面融合成为大势所趋。贵州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坚持向科技要动能、以科技提质量,以科技打造文旅产品新亮点,优化文旅服务新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加强旅游目的地客流、环境、安全监测预警,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升级“一码游贵州”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一站式解决游客多方面需求。
非遗绘新篇 文旅融合催生全新业态
贵州是非遗大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0余项,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000余项。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涉及民族戏曲、传统技艺、民俗服饰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贵州民族文化屡屡“破题出圈”。西江千户苗寨、三宝侗寨等民族村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诗和远方”;苗族银饰、水族马尾绣等文化遗产接连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苗绣、蜡染、牙舟陶、苗族泥哨等产品,成为广受游客欢迎的伴手礼,畅销海外。
贵州的文旅融合发展,让新业态不断涌现。“非遗+品牌”“非遗+景区”“非遗+研学”发展势头向好。以“村超”发源地榕江县为例,民族文化叠加体育赛事的溢出效应显著,截至2024年10月7日,全县当年累计接待游客832.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12亿元,吸引超3万人返乡创业,民宿、酒店、餐饮、种植养殖等产业多点开花。
贵州从政策、规划、资金、项目等方面入手,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计划、打造民族文化展演活动、实施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字化保护项目及贵州民族语言文化数字化保护项目。依托企业、合作社、手工作坊等,建立724所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支持162家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基地建设;通过深入实施“千百十”民族工艺人才培养计划、锦绣计划,持续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推动“指尖技艺”持续转化为特色经济,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贵州立足非遗资源优势,将“指尖技艺”转化为特色经济,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非遗工坊、非遗体验空间、非遗研学基地等非遗旅游业态。毕节的彝族漆器、苗族蜡染、苗族刺绣等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持续举办品牌活动,做优做强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中国丹寨非遗周、乌江寨非遗嘉年华、“叙·非遗”等系列活动,讲好贵州非遗故事,高效盘活多彩民族特色文化。持续加强文旅融合,既为旅游产业注入文化基因,又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有效激发民族特色文化的生命力。
齐心谱新曲 合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贵州的文化瑰宝,正是其多元民族文化的独特展现。各族先民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共同生活,彼此交织,形成了“相互渗透、难分你我”的和谐共生景象,具有深厚的包容性,共同铸就了贵州绚烂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宝库”。
2024年6月10日,首届全国“班级足球超级联赛”友谊赛在榕江县开赛,来自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上海实验学校珠峰雪鹰队与榕江县青少年“班超”代表队打响揭幕战。两队小球员互送民族特色纪念品,两地青少年以球会友,结下深厚情谊。
搭建“班超”体育平台,不仅有助于挖掘培育足球运动后备人才,还将有力推动各族青少年交流互学、增进友谊。通过足球搭台,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是贵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贵州各地潜心挖掘民族文化,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及转化,推动文旅活动成为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的新平台,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9个市(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现全覆盖;探索建设“民族团结食堂”,目前已建成“民族团结食堂”151个;在民族地区创新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和实用技能“双培”行动、“推普兴乡”行动,培训国家通用语言和实用技能41万余人次;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建设工程,在城乡建设、重大活动中融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持续推进贵州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系列民族文化品牌活动,争取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在贵州省举办2024年民族团结“村BA”篮球邀请赛和“民体杯”全国龙舟、独竹漂比赛等活动……
新时代新征程,贵州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奋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数据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原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5日 第 0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