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玉屏视窗>>地方动态

玉屏田坪镇“3456”工作法共创“四安家园”

2022年02月09日09:11 |
小字号

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结合镇情实际,探索创新“3456”工作法推动“四安家园”工作不断深入落实见成效。

“三联”强化引领作用

坚持党委领导、各尽所能、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记其功原则,聚合工青妇组织力量,实现新时代群团作用发挥“1+1+1>3”。

组织联合。坚持“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思路,县、镇两级联推,以党建统筹引领其他组织建设,形成工青妇组织为主体,生产性、生活性社会服务组织为重要补充,扶贫“微工厂”、劳务公司等经济组织为支撑的易地扶贫搬迁点服务体系,切实通过织密组织网络体系达到组织、功能、服务全覆盖。

阵地联建。整合县、镇两级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资源,创新“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与新街党群服务中心、搬迁安置点服务中心“三位一体”建设思路,建成了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大厅、为民服务窗口,实现阵地建设集中投入,阵地规划标准统一,阵地利用集约高效。截至目前,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儿童之家、妇女之家、老年活动中心、春晖社、春晖感恩教育基地全部投入使用。

工作联抓。积极探索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目标联定、载体联建、队伍联抓、资源联享、机制联创”的“五联”工作模式,共建“感恩、致富、连心、平安、融合”的“五桥”,共创美好家园。目前,通过引导安置点群众、青年、妇女积极参与管理安置点社会公共事务,创建了8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一个搬迁家庭,开展各类服务活动300余场次,帮助搬迁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2000余个,创业就业增收1000余人。

“四健”夯实基础服务

“一栋三员”健全“大管家服务”机制促“居安”。依托安置点网格化管理机制,实行“镇干部包片、居委会干部包栋、楼栋长包户”的物管服务机制,以户为单位搜集整理安置点群众物管相关诉求,对公共设施维护等较重大问题,及时提交镇级研究处理,还负责督促网格任务区保洁员履行维持公共环境清洁、安全员履行安全检查职责,切实扮演好安置点“大管家”角色。

“一公司四平台”建立“稳就业”机制促“业安”。创新挂牌成立安置点劳务公司,统计安置点及周边劳动力、组织技能培训、劳务派遣、提供咨询等服务,实现安置点群众就业“有计划、有组织、有培训、有推荐、有保障”,用好景区旅游服务行业、扶贫“微工厂”、周边企业、政府公益性岗位“四大平台”,让更多安置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截至目前,安置点现有劳动力694人,现已通过劳务派遭、推荐就业等方式实现外出务工404人、就近就业创业290人。

“两网两队”健全“微治理”机制促“身安”。推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建设,将安置点细分为22个网格,整合“镇包保干部+居委会干部+楼栋长”为网格管理员,分楼层住户进行包保。将易地搬迁安置点纳入智能平安小区建设,安装了智能门禁和监控摄像头,建成了视频指挥中心,与新街居委会群防群治、镇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联动,安置点平安建设工作,被列为市级市域社会治理试点。聘请专业保安为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队,成为安置点群防群控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易地搬迁安置点无重大矛盾纠纷、无重大侵财性案件、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向好。

“一点四有”健全“全陪护”机制促“心安”。发挥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建立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健全新市民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激励机制促进发挥作用。让安置点群众“乐有所引、幼有所护、游有所导、梦有所圆”。

“五融”增强文明实践

融入感恩教育凝民心。采取外引专家讲座、宣讲团等宣讲党心、党恩实施感化教育;内联道德模范、励志典型人物等先进模范人物讲好身边人、身边事;播放感恩宣教片等形式,切实极聚起“牢记嘱托、感思奋进”的磅礴正能量。截至目前,已开展感恩主题教育20余场次,受教育3000余人次。

融入价值追求聚合力。通过爱岗、敬业、奉献标兵示范带动,志愿文化侵染等方式,让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在安置点蔚然成风。

融入市民意识育新风。通过村规民约规范约束安置点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加强新街居委会辖区管理,以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带动群众思想观念自觉转变提升,带动群众逐步养成新市民意识,切实培育形成新风气、新风尚。

融入家教家风铸和谐。通过开展“四和谐、五最美、六示范”评比活动,倡导形成好家教、好家风,截至目前,已评选出“平安家庭”36户、“文明家庭”36户。

融入乡土特色兴文化。依托风情园景区、箫笛展示馆、不散的乡场等文化载体,免费对搬迁群众开放,经常性组织群众参观,直观感受侗族的文化魅力,真正让搬迁群众在安置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微田园”惠民模式,由镇政府征收40亩土地,划分为127个地块,采取抽签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根据自主需求进行耕种管理,既解决了搬迁群众种菜问题,又在传承农耕文化过程中多了一份归属感。

“六变”实现红利释放

环境变美。随着安置点周边配套的县第二人民医院、田坪第二小学、第二幼儿园、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市政“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的实施,安置点越来越美了。

业态变丰。依托乡村康养旅游、承接全市第九届旅发大会,安置点周边餐饮服务、商贸服务、酒店服务、景区服务等三产业态不断丰富。

收入变多。通过景区服务型经济带动、科特林水泥等工业经济拉动、扶贫“微工厂”和锦超服饰等33家企业推动,安置点群众就业的岗位越来越多、荷包越来越鼓。

素质变高。通过改变居住生活环境,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不断培养新市民意识,弘扬核心价值观,安置点群众的素质逐步提高。

精神变样。通过持续开展感恩教育,前后生产生活条件对比,安置点群众“感党恩、思奋进、争先进”的心气更足,焕发出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风气变好。随着“新市民,追梦桥”工程深入实施,安置点群众逐步自觉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争当新市民典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邻里、社会日趋和谐平安,安置点“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现代社区治理模式雏形初显。(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汪纯)

来源:铜仁日报

(责编:吴锋、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