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旅游资讯

我为群众办实事

贵州以“考古+”为乡村振兴加码赋能

2021年12月24日09:55 | 来源:多彩贵州网
小字号

办实事,显温度;开新局,见深度!近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铜仁德江开启新一轮区域性考古调查,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暖冬行动、乡村振兴、公众考古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考古+”为乡村振兴加码赋能。

办实事显温度

发挥乡村振兴“考古力量”

“这是我们村在冬天收到的第一份温暖!真的很感谢!”12月20至21日,由所长周必素带队,副所长张兴龙、刘弟华在连续两天的走访中,先后为德江县沙溪乡庞家村、枫香溪镇软坳村村民送去御寒衣物、棉被、大米等百余件冬季物资,为当地群众、特殊群体改善生活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当物资送到每一个点,村民们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便成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更为具体生动的表达。

“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我们以聚焦细节,来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温度,通过党支部联村、党员干部联户的‘双联双促’工作,巩固驻地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开新局。”刘弟华说。

办实事不止是简单的帮钱帮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该所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除“点对点”精准派驻、“组团”聚力帮扶外,继续发挥考古专业优势,深挖文化资源,持续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开新局见深度

探索“考古+”新模式深挖乡村振兴潜能

乡村振兴,振兴之路在于创新。

2021年9月8日,历时3年,全国首本考古扶贫田野调查报告《别有天地——德江县旋厂遗址和覃氏墓地》发布。这本被称为“既是脱贫攻坚的创新做法,又为乡村振兴提供解题思路”的考古报告,为焕发乡村活力、乡村文旅融合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和发展可能性。

“考古成果的问世,不是考古扶贫工作的结束,而是考古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始。”周必素告诉记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面对时代命题,贵州考古工作者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扎根田野调查,探索“考古+”新模式,挖掘乡村振兴潜能。

2021年12月中旬,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德江开启新一轮区域性考古调查。

“这是贵州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后,首次对定点帮扶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周必素透露,截止目前,考古调查队已在德江枫香溪镇发现三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洞穴遗址,采集到绳纹、方格纹陶片及打制石器,及四处明清时期营盘。

“初步调查显示,在枫香溪镇洞穴遗址里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与之前我们在铜仁乌江流域发现的同时期遗存有着相似的文化面貌。”对此,张兴龙认为,从采集到的遗物推断,古人除了在河流阶地活动以外,穴居,也是乌江流域先民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一以贯之的居住模式。“这片土地上的早期文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互动圈?随着持续深入的调查,我们也将逐步摸清当地的‘文化家底’,不断丰富乡村文脉。”

当我们离历史的真实更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也更加关切。

据悉,接下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以调查发掘,深挖乡村振兴潜能,为文旅融合提供智力支持;以考古成果发布,为当地提供更多样的文化供给,助力催生更多乡村振兴新角色;以公众考古新模式,提升当地群体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通过持续打造以“考古+党建”“考古+乡村振兴”“考古+成果”“考古+课堂”等模式,为乡村振兴加码赋能,持续发挥乡村振兴的“贵州考古力量”。

(责编:潘佳倩、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