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小渔村 旧貌换新颜

本报讯(通讯员 陈武帅 记者 马丹)12月18日,又是一个周末,虽然天气有些冷,不过威宁自治县草海镇民族村村民夏爱平早早就打开了自家的小吃店大门。
“村里环境好,又紧邻草海,这段时间周末来看越冬候鸟的人很多。现在不开始准备,到时候就忙不过来了。”夏爱平说。
如今,民族村像夏爱平一样利用自家房屋开店卖小吃的不少于100家。
民族村党支部书记陈正龙提起村里的发展,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过去,民族村很破旧,虽然距离县城不足10公里,居住条件却和城里天差地别,房屋低矮,到处是泥巴路,是草海旁的一个小渔村。”
陈正龙介绍,近年来,得益于草海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毗邻县城便利的交通条件,占地800余亩的黔韵紫海、占地280余亩的泰丰园、占地100余亩的生态草莓园等先后落地,让民族村驶入农业旅游一体化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时下,在民族村草莓园银色的大棚里,一颗颗硕大的草莓鲜艳欲滴。每到周末都会吸引不少观鸟游客前来采摘。
而一旁的泰丰园,自行车骑行已成为一道美景。穿过宽敞的路面,游客不仅能享受清风拂面的感觉,累了还可以坐在亭台上小憩一下,或者选择一家小吃店,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
就是看见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夏爱民也加入吃“旅游饭”的队伍,靠着经营小粑粑和羊肉粉,每天纯收入在200元以上,旺季时可以达到500元。
“秋冬季,这里可以观赏鸟群,春夏季这里可以纳凉。一年四季,村里游客不断。”提到自己的生意,夏爱平总有使不完的劲。
民族村依山傍水,2020年9月入选贵州省第二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如今,寨子里700余户3600余人在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谋划着自己的幸福和未来。
“当初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希望留得住乡愁,富得了群众。如今看来,这条路子是走对了。”陈正龙说。
不满足现状的陈正龙说,下一步村里将引进更多企业和资金打造农业旅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业,借助“草海、花海、林海”这三张名片,把民族村打造成看得见乡愁、留得住游客、能致富群众的美丽村庄,让青山绿水成为铺就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