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血脉 红色精神代代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锦群
常有人问:“遵义,为什么这样红?”
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历史赋予的色彩。”
80多年前的长征路上播下的红色种子,生长出遵义儿女“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本色。
如今,红色精神跨越时空,一位位遵义儿女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传播者。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在汇川区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前,五年级学生马兴蕾讲述着红军“激战娄山关”的故事,讲到动情处还高声朗诵起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
作为一名小小红色宣讲员,马兴蕾是新时代无数红色精神传承者中的一员。
娄山关红军小学的老师冯小丽说,培养小小红色宣讲员,让他们讲红军故事,不仅能让孩子收获知识,感悟红色精神,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遵义,许多家长都鼓励自家的孩子争当小小红色宣讲员,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截至目前,遵义有800多名8岁至14岁的中小学生成为小小红色宣讲员。
回望中国革命史,遵义这座伟大的转折之城,因遵义会议、娄山关战斗、四渡赤水以及遍及黔北大地的红色战斗遗址而光辉灿烂。丰厚的红色文化成为遵义今天迈步新长征、启航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每天上午8点,守陵人郭德刚准时开园,开始登记入园信息,接待前来瞻仰长眠于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的英烈的游客。
70岁的郭德刚是仁怀市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第二代守陵人,第一代守陵人刘付昌早在1968年就来到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值守。1999年,郭德刚主动申请,加入守陵人队伍。2018年,96岁的刘付昌与世长辞,郭德刚开始一个人的坚守。
“当时刘老和我喝酒,让我答应在他离开后,把陵园照顾好,我答应他了,守护好陵园,是我和刘老之间的约定。”郭德刚说,“只要我身体好,就一直干到走不动的那天。”
从1968年到2021年,53个春秋,两名老军人,先后接力成为鲁班红军烈士陵园的守陵人,他们把后半生都奉献在这里,用自己的行为让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精神传承延续。
红色基因接续传承迸发出的力量,让今天的遵义英雄辈出。在今年10月下旬骤然打响的遵义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天使白”逆行,“卫士蓝”出征,“志愿红”请缨,“环卫橙”坚守,力量在“疫”线集结,爱心在“疫”线传递,党员在“疫”线坚守,这些正是红城儿女血脉中涌动的红色精神使然。
近年来,遵义相继涌现出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杜富国。以他们为引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让红色基因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截至目前,遵义市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2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1人、贵州省道德模范34人、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38人、“中国好人”65人、“贵州好人”320人、遵义市道德模范207人。
他们是犹如一盏盏红色精神凝聚的明灯,点亮了更多人的心灵。精神不灭,传承不息,被红色文化浸润和激励的遵义人,正沿着先辈的足迹,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