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镜头里的贵州文旅画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李贵云,是世界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连续5年获贵州摄影“十杰”称号,2011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摄影突出贡献奖,曾担任“中国最美的地方”“最美全球眼活动”专家评审团评委。
对于贵州的山水之美,摄影家李贵云有着充分的“话语权”。在他看来,贵州的山水都很耐看,没有什么地方是不美的,关键是对美的发现。黄果树瀑布、荔波喀斯特、黔东南侗寨等景致,均一一进入他的镜头,然后变成生动、优美的瞬间传向世界。黎平肇兴侗寨之所以能够入选“中国最美的地方之六大乡村古镇”,他拍摄的那些精美照片发挥着重要作用。
拍摄贵州数十年,如今已71岁的李贵云仍以惊人的体力活跃在摄影一线,几十斤的摄影器材背在肩上不觉吃力。今年3月,他独自一人再次爬上鸭池河特大桥一端的悬崖,尽管阴雨绵绵,但他仍坚守“阵地”,蹲到夜幕降临,按下快门,流光溢彩的鸭池河大桥风姿被定格,持续多年的鸭池河桥摄影专题就此画上圆满句号。
杨炳海是原平塘县建设局的干部,长期喜爱摄影。1984年早春时节,他带着摄影器材爬上县城对面的莲花坡,将如玉带环绕的县城摄入镜头。1986年,他跑到贵州新华印刷厂,印制了3000余幅名为“玉水金盆”的图片寄送全国各地,“玉水金盆”从此成为平塘县城的代名词走向世界。为使“玉水金盆”更加出彩,他数十次登上莲花坡,先后拍摄了《春来玉水碧如蓝》《金盆晨韵》《金盆夜色》等系列照片。2004年,平塘县拉开旅游发展序幕,后来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城”,“玉水金盆”系列照片的传播功不可没。
后来,杨炳海以《玉水金盆》为名出版了一部摄影集,集子里的照片反映了平塘山水风光的秀丽和民族风情的旖旎。至今,他仍拿着相机在平塘各地寻觅美景,用相机定格山峰、河流、溶洞、茶园、民族村寨。
平塘的另一名摄影家代传富关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多年跟踪拍摄的纪实类组照《500米单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入选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而依托大射电望远镜台址建成的天文小镇景区,不仅是国际天文科普基地,更是贵州科普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丰富了贵州的南线旅游线路。代传富说,为“天文科普”这个科技符号,他一直不遗余力地拍摄和传播,“因为这是中国的骄傲”。
今天从江岜沙的盛名,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人像摄影十杰卢现艺的执着密切相关。1999年起,他把摄影场“搬”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从商业摄影转换为纪实摄影。他“潜伏”在黔东南、黔南、安顺等地的大山深处,用镜头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瞬间。2003年,法国阿尔勒世界影展,他的《岜沙苗人》引起轰动;2009年,他拍摄了苗族英雄史《亚鲁王》的发现地,为紫云的文旅传播助添柴薪。
卢现艺用《贵州古镇名寨》《侗族鼓楼》《安顺屯堡》《苗侗之乡》《贵州乡土建筑》《苗族舞蹈》《符号与仪式》等多部出版物,向世界展示贵州文化的底蕴和魅力,而他所拍摄的许多地方,后来都成为热门景点。“摄影人不仅仅只是用相机记录眼前的景物,为了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还得深入研究地域文化,踩踏历史和时代的节拍,艺术反映镜头前的万象。”他说,贵州为摄影人提供了巨大的宝库,只等摄影人思考成型或成熟后就可聚焦。
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摄影家用镜头聚焦贵州的山川风物、民族村寨、蓝天白云,他们的作品现身各种摄影大展。根植于贵州本土的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就是其中一个平台,今年在镇远举办的展览活动已是第14届。每届大展,展出了世界多个国家摄影师拍摄的关于贵州文旅题材的作品,至今已成为贵州的一个文化品牌。
每年由不同机构在贵州或外地举办的摄影展,成为推介贵州文旅的助推器,如贵州6所高校联合举办的“多彩视觉:贵州摄影70年70人优秀作品展”“众生——八位青年摄影师的纪实摄影展”“多彩贵州摄影大展”“梦·贵州——风光风情专题摄影展”等,这些影展呈现的作品,大多围绕山水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的主题展开,文旅题材成为最生动的贵州表达,贵州秀色通过展览这一形式传播得更为广泛。(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