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要闻

“抓”出高质量 “放”出高效率

——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抓两头放中间”产业发展模式探索

2021年10月06日08:23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秋高气爽,从杭瑞高速厍东关站驶出,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漫山遍野的樱桃树便映入眼帘。

樱桃树包围的村委会大楼旁,“陶营实践”几个大字印证着流淌在这个乌蒙小山村血液里的改革基因。

数据佐证着陶营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9300元;今年上半年,全村樱桃销售收入达到1600余万元;目前村总资产达到8100余万元,经营性资产达到700万元。

但曾经的陶营村,却让村党总支书记肖军一脸惆怅——9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就剩“一老一小”,村集体积累几乎为零,属于典型的“空壳村”。

陶营之变,始于2013年底。陶营之变,得益于产业。

“发展什么产业合适?”一直以来,这是萦绕在村支两委干部头上的问题。

此前陶营就有零散种植樱桃的历史,且陶营的土质种出的樱桃颗大饱满口感好。“2013年底我们便以玛瑙红这个品种为主体,在村支两委带动下,开始大面积种植樱桃。”肖军说。

但粗放的管理,却给满怀信心的陶营村浇了一盆冷水——樱桃树远远超过标准高度,暴露出樱桃品质不优、樱桃采摘安全隐患大等问题。

针对问题,陶营村决定由村委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100亩樱桃园,由合作社统一管护和销售,带着大家一起干。

“主要目的是起一个示范带头作用,让老百姓有一个参照的标杆。”肖军说,“合作社规范种植的樱桃比普通农户种植的质量更好、价格更高,老百姓看到就晓得我们走的路是对的。”

经过一年的发展,在修枝整形到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统一标准,示范带动效果明显。陶营村的樱桃种植和管理再次回到正轨,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希望将自家的樱桃园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

老问题虽然解决了,但一些新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

2017年陶营村村委流转的樱桃园不仅没有盈利,还亏了5万多元。“土地流转后百姓的内生动力不强,管护成本太高,管理压力大。”肖军坦言,全部东西都大包大揽,这是传统合作社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肖军脑海中,“能不能完全按照公司模式来运作,土地还给百姓,合作社只管前端技术指导和后端销售?”

在不断的实践中,2018年,陶营村“抓两头放中间”这一发展模式逐渐形成——老百姓用土地入股进合作社,合作社只负责前端樱桃苗的选购和技术指导等,中间的管护则完全交给老百姓,合作社保底收购后统一销售。

“这样他们就可以赚两份钱,一是自己种好了卖给合作社的钱,二是合作社统一销售后盈利的分红。”肖军笑着说。

2019年,陶营村再次深化了这一模式的应用,将全村800余户人家分成51个联户体,每个联户体由一名联户长带头,并对51名联户长进行从管理到采摘等环节的培训,再由联户长带动其所属的联户体发展樱桃产业。

“比如樱桃上市的时候,村里接到5吨的订单,我们便分解到51个联户体中,由联户长来负责统筹,一般情况下5吨樱桃能够在2个小时内保质保量地全部集中到村里。”肖军说,这样就进一步释放了合作社的压力,合作社能一心扑在樱桃销售和品牌打造上。

在这种模式带动下,如今的陶营村除了住房道路等生活基础设施用地外,全村种植樱桃4800多亩,樱桃成为陶营村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目前,陶营村樱桃的销售已经覆盖了北京、上海、广州等26个城市,合作社还配备了专门的电商销售渠道和冷链运输渠道,冷链运输24小时之内能够将樱桃送到消费者手中。

为了进一步提升樱桃附加值,陶营村开始探索樱桃深加工,目前樱桃酒已经量产。同时,陶营村还开始探索樱桃树下套种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眼下樱桃采摘的季节虽已过,但其树下长势良好的1500亩中药材头花蓼,又能给村民带来一条致富新途径。“头花蓼预计能让每亩地增收2000元至3000元。我们现在还在试种黑木耳,希望能有更多的产业带动百姓增收。”肖军又开始谋划陶营村下一步的发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范力、王怡)

(责编:潘佳倩(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