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地方联播

守护那个叫家乡的地方

2021年09月10日08:57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黔西市化屋村:从离乡到返乡

司机又一次在凸起的减速带前踩下刹车,前面是连续急弯,我们只能以龟速“爬”过减速带。一位老农从车边走过,他身边的黄牛挺着浑圆的肚子,心满意足地用尾巴把我们甩在身后。如果从天空俯瞰,我猜这条蜿蜒至乌江畔的柏油路一定是一个“U”形连着一个“U”形。

最后一个“U”形的尽头便是化屋村。这里热闹非凡,据说江边民宿的价格破千,还常常满客,农家乐的生意更是忙不过来。但在杨香连眼里,这离他的理想状态还差得远:“还是留不住人,好多人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想出去闯一闯。”他想留住村里的年轻人,而他也曾是流连外面世界的年轻人。

在2017年被选为村主任助理之前,杨香连曾是村干部们的一个“难题”。他在6岁之前一直生活在水城县城,回到老家后极不适应,甚至用了近3年才慢慢熟练地用苗语和当地村民沟通。不知幼小的杨香连做过多少次心理建设才说服自己接受这个贫穷的老家,待到他逐渐茁壮能分担家务时,便也心甘情愿地背着水桶去江边取水,背着烘臭的粪便去田里浇灌。回想起来,童年最开心的事,大概只有跟着大人乘船渡过乌江,再坐上三轮车一路颠簸到大关镇去赶集,一碗凉粉就能让自己开心一整天,稍贵些的米粉只能看着眼馋。

2004年,从新仁乡到化屋村之间终于画出了一条弯弯扭扭的“长蛇”。这条土黄色的“长蛇”,让化屋村的人不用再靠船去往集市。当山顶上出现一台大卡车时,第一次见到大卡车的小孩们涌向山坡,读初中的杨香连竟也被这兴奋的情绪感染。2年后,“长蛇”从土黄色慢慢变成白色,坚硬的水泥压住了飞扬的尘土,把这座江边的小村庄打扮得漂亮了些。而此时,初中刚毕业的杨香连也从这条“长蛇”的背上踏往他憧憬已久的世界,跟着一名福建商人进入了位于北京的家具生产厂。

坐公交车从团结湖到天安门大约要花一个小时,车费6元。每到休息日,杨香连便常常花6元钱从厂房宿舍出发,去首都的最中心逛上一圈,或是在附近免费开放的公园里游玩一阵。这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花极少的钱便能沉浸在处处新鲜的景色中,他感觉自己怎么看也看不够。

在北京,他学会了给家具喷漆。这是一门报酬不错的技术活,要做到均匀而快速,大概只有手脚灵活的人才能更快掌握。杨香连还不到20岁,每个月就已能拿到五六千元的工资,这在当时的外出打工人群中算是佼佼者。在北京干了3年,他又跟着这位福建商人转战上海、辽宁、青岛。公司业务做大,喷漆设备更新,他的工资也跟着节节攀升,最多时高达1万多元。

7年喷漆师生涯最终在青岛画上句号,他转而去了广东的电子厂,每月工资3000多元。这是个令人费解的决定,但他有一个不容置疑的理由:“爱情”。但日子很快变得枯燥起来,每天坐在车间流水线上,到饭点跟着人潮涌向食堂,夜幕低垂时回到宿舍躺下,日日如此,杨香连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日子不能这么过。”

在广东干了3年,杨香连带着积蓄和妻儿回到化屋村。家里的两层小楼里,挤满了父母、兄弟及其妻儿,现在再加上自己一家,那更是住不下。杨香连需要一栋新房子。

谁知,房子还没修好,就招来一群村干部紧急喊停。理由是:他选的地方在红线范围内。杨香连可不乐意了,要修的时候也没人跟他说过什么“红线”,为什么非得盯着他不放?“这些村干部做事情不实在。”杨香连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不过,当时的村支书让他感受了一把真正的“实在”。从他不同意拆除房屋的那天起,村支书就成了他家“常客”。支书从不空着手来,笑呵呵地踏进门,也不客气,叫家里人把肉做了,把酒倒满,推杯换盏几巡之后便和他推心置腹。“嗯,这个支书是个实在人。”杨香连当然不是被那几顿酒“收买”的,他是真从老支书的话里听出了道理。

“我看你也在外见识过,不如加入村干部的队伍里来,一起给化屋做点事。”老支书语气诚恳,不仅让杨香连打消了违规建房的念头,还想吸纳他成为村干部。

2018年,杨香连的妻子跟着亲戚去浙江办厂,而他则成了村主任助理。跟着村干部和扶贫干部入户宣讲,协调村民的大小事务,甚至每天早上开着垃圾车一家挨着一家地收垃圾,他都默默地干着。他眼里的化屋村变了,村边依然是那条望不见尽头的乌江,山上依旧盘桓着那条灰白色的“长蛇”,但游客越来越多,民宿、农家乐也遍地开花,这里早已不是当年的化屋村了。

杨香连也看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太多年轻人离开,让村里空荡荡的。他开始游说:“在外面打工还要付房租、水电,供孩子读书,物价高点的地方开销更大,存不了多少钱。在老家,你在家做刺绣蜡染,又能照顾老人、小孩,还能挣钱,算下来和在外打工差不了多少!”道理虽如此,但似乎并不够吸引人,人们对未知依旧怀着强烈的好奇和向往,杨香连也能感觉到,这些理由甚至不足以说服自己。

他向村委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抓住旅游发展的势头,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尤其是商业用水问题,这样农家乐和民宿才能更好生存。他讲出了这个想法,很快赢得认可,村支两委向相关部门提交报告,商业用水这一难题逐渐有了眉目。

杨香连打心底里高兴,他感觉日子越来越明朗,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2020年,两个孩子已经长大读书,那栋两层小屋也显得更加拥挤,他又冒出了建房的念头。慎重地选好一块不违背规定的地块,他开始动工修房子。然而,在第一层刚刚完工,准备建第二层时,村里突然接到严格控制农村建房审批的文件。这一次,杨香连没有再申辩什么。有人出主意:“其实你那一层也够你们住,装修一下搬进去也没事。”杨香连摇摇头:“村干部都带这个头,还像什么样子。”

(责编:李永馨(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