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 按下“加速键”
思南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正当时

近年来,思南强化六个方面保障,持续掀起农村经济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热潮,加快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目前,全县共有500亩以上坝区18个,种植面积76124.3亩,覆盖11个乡镇74个村(社区),带动农户36455人。
强化组织保障
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在全县18个500亩以上坝区组建党总支1个、党支部17个,负责提供技术指导、调度落实各项任务。
在村级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产业党小组,隶属坝区党组织,接受坝区党组织指导,形成“大党建”工作格局。
精准选择18个县直部门党组织结对帮扶坝区党组织,每周开展1次及以上支部联建活动,协助做好干部储备、化解矛盾纠纷、招商引资等工作。
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13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坝区党支部会议提议→乡镇党委审核→涉及村‘两委’会商议→坝区党组织党员大会审议→坝区群众代表会议表决→坝区党支部会议形成决议”民主决策重大事项,规范化制度化管人管事。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录和异常清单,健全合作社注销退出机制,累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67家、清理注销异常农民专业合作社185家。
强化技术保障
探索“1+1”服务模式,抽调19名农业技术骨干成立坝区技术服务团队,乡镇同步组建坝区产业技术指导小组,深入一线,围绕产业布局、种植育苗、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开展“现场问诊”。
实行乡镇统一管理。把县乡农技专家的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管理权限、考核权限、人才培育、提拔任用下划至所在乡镇或坝区党组织,推动广大农技人才在基层锻炼、在基层成长、在基层使用、在基层发挥作用。
强化资金保障
通过财政补贴、贷款贴息、保险托底、项目扶持等惠农政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县政府一次性补助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万元;一次性补助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认定的龙头企业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获得农产品发明专利企业1万元;奖励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绿色产品认证企业5万元、2万元。
强化市场保障
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坝区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超市,提高市场占有份额。组织经营主体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展销活动,拓展市场销售渠道。
采取“实体营销+网络营销”运营模式,在高速路服务区设立农产品销售专柜,建立省外分销中心7个,新建(改造)农村电商站点239个,同时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思南特产馆或思南扶贫馆,助推“思货出山”。
强化效益保障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流转农民分散零碎、经营效益差的土地发展产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推行“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利益联结模式,即:未产生效益或效益低于6%时,经营主体按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进行保底分红,其中分红资金的90%分配给贫困户、10%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产生的效益超过6%时,实行效益分红,分红资金的70%分配给贫困户、30%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冯勇)
来源:铜仁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