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贵州频道>>贵州要闻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刘付昌、郭德刚:

护卫烈士英灵传承红色记忆

2021年09月01日08:37 | 来源:贵州日报
小字号

在仁怀市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红军墓静静伫立,鲁班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146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

每天早上6点,守陵人郭德刚开始一天的工作:清扫陵园、擦拭墓碑、修剪绿植……上午8点,他准时开园,登记入园信息,接待游客前来瞻仰拜祭,讲述鲁班场战斗中长眠于此的英烈故事。

2018年以前,该陵园还有一名比郭德刚更年长的守陵人——刘付昌。郭德刚如今的生活习惯,正是沿袭于刘付昌老人。

时光回溯到1935年春天,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取得遵义大捷后,为了掌握战场主动,实现战略转移的目标,与在鲁班场重兵布防的国民党部队展开了激烈战斗,红军浴血奋战,共歼敌400多人,战略上为红军顺利实现三渡赤水赢得了时间。而在这场战斗中,红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伤亡489人,146名烈士长眠于这片英雄的土地上。1953年,仁怀在鲁班场宴家堡修建红军烈士公墓,集中安葬146名红军烈士遗骸。

“组织上打算派你去守红军烈士陵园,你愿不愿意?如果愿意,这可是一辈子的事。”1968年,鲁班场烈士陵园需要维修,也需要一名守陵人,当时的鲁班区委找到了当兵复员回家的刘付昌。

“没问题,我愿意用后半辈子为烈士守陵。”

一句承诺,刘付昌护卫烈士英灵近50年。数十年四季更替,刘付昌栽下千余棵树木,扫坏千余把扫帚,讲述红军故事、守陵故事3000多场次。附近的居民经常看到,刘付昌闲暇时会一遍遍地绕着烈士墓走,与烈士悄悄对话,生怕把烈士冷清了、冷淡了。

在刘付昌孤独守陵的第30个年头,陵园里迎来了第二位守陵人郭德刚。

郭德刚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守陵的刘付昌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便萌生了接替守陵的想法,他主动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了申请。

此后,鲁班场烈士陵园有了两代守陵人。

“刚来的时候跟他同处一室,非常不习惯他的起居,每天六点准时扫地,擦拭碑石、管理绿化,有人来了就给人讲红军的故事,我告诉他两个人一起劳动不用再起那么早,他还是坚持6点就起床。”说起刘付昌老人,郭德刚十分敬重和怀念。

此后,两代守陵人常住在6300平米的陵园,每天要打扫79个台阶,擦拭墓碑、管理绿植、整理花篮,讲述英烈故事……与地下的红军烈士朝夕为伴。

2016年,刘付昌老人临走时,把一面中国工农红军军旗交给郭德刚。“当时刘老在离开陵园前,专程叫我和他的家人一起吃饭,刘老特别嘱咐我,希望我把陵园的烈士守护好。”郭德刚回忆道,刘付昌老人端着一杯酒说,喝了这杯酒就算答应他了,一定要把陵园守好,要比他在的时候还好。“我喝下了酒,守护好陵园就成了我和刘老之间的约定,我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好。”

2018年,96岁的刘付昌与世长辞,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用一生守护英烈忠魂。

刘付昌老人走后,郭德刚继续坚守。走进郭德刚的储物室,七八种不同样式的扫把整齐地排列。他告诉记者,要把卫生打扫干净,不同的地方需要用不同类型的扫把,一年打扫下来,要用坏至少80把。“我会一直干到走不动的那天。”

从1968年到2021年,半个多世纪里,陵园在两代守陵人的精心护卫下,革命先烈英勇拼搏的奋斗精神和红色故事不断传承延续。(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锦群 徐春燕)

(责编:李永馨 (实习)、陈康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