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改革方案落地实施,“全科开考”、体育“一年一考”、考查实验操作……
师生共话“新中考”学习之道

2021年6月,贵阳市“新中考”改革方案落地实施,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变脸”,力求多学科均衡发展,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综合素质。
新学期,考生该如何调整学习方法?老师、家长该如何配合?面对这些广大家长关切、考生关心的问题,记者走进贵阳市实验一中,与多位初三年级科任老师进行了交流,同时对初三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采访,听他们讲述对于“新中考”的理解以及如何配合“新中考”。
改变教学方式
推动学生素质教育
赵昆阳是一名语文教师,她带的2021届初三毕业班学生已升学,即将带新一届初三班学生,对于“新中考”语文教育的革新,她的直观感受是语文中考题更加灵活,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减少了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这实际上是在给学生‘减负’。”赵昆阳说。
“比如以往中考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和古诗文阅读题,考查的是课内文本内容,学生只要稍加理解记忆就可拿到不错的分数,然而现在全部换成了课外的内容,这就很考验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另外,比如2021年的语文中考作文题是‘我正在准备’,考生若是套用作文模版或用华丽辞藻进行简单堆砌,并不能拿到高分,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生活感和有关自身、家庭及社会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赵昆阳说。
对此,语文教学也改变了以往的单篇式教学方式,而是采用专题类、整本书阅读归纳的方式,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督促学生进行心情日志的记录和知识的积累等。
对于考题更具灵活性这一观点,数学老师何其刚也深有体会。他说:“中考数学题目要求学生改变‘题海战术’,学会掌握方法后灵活应用,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求老师更加高效地利用45分钟的课堂时间,既保证教学质量又让学生学得轻松。”
英语科目也不例外,英语分数被调整为120分(笔试90分,听说能力30分)。灵活性大的主观题占比增大,考查语法的单项选择题被取缔,30分的英语听力测试改变为听说能力测试,采用“人机对话”方式进行考试。
英语任课老师许登勇认为,比起传统的纸面考试,这种互动式人机对话考试对学生更具价值和意义。许登勇说:“这些改变要求教学要结合课本又高于课本,将音标、语音、朗读、跨文化交流等内容融入在三年的教学中,将语法融入到具体语境、语篇中,真正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学生会用,自然学得更轻松,效果也更好!”
培养操作分析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次中考改革除了命题更加新颖灵活,在考试科目、考试方法和成绩呈现等方面均有变动。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并且“全科开考”,体育将“三年一考”调整为“一年一考”,引入实践操作测试,鼓励以“分数+等级”的方式呈现中考成绩。
体育科任老师廖思思认为,体育“一年一考”更符合人体运动学规律,更看重孩子的素质教育。“50分的体育分数由40分中考技能类项目成绩和10分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出勤率等)成绩构成,这种过程性评价更科学,也打破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廖思思说。
此外,此次中考改革增加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技能的现场操作测试,并设“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生物科任老师唐锐说:“生物课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门科学课,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重任,学生具备动手能力、科学观念、科学兴趣,有利于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物理教师龙锋认为,物理的命题思路上提出素质教育远不止对实验操作的考查,还包括考题的变革。“‘新中考’物理考题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基础知识、思想教育和探究能力等,我们在教学中应清晰地认识到,没有必要一味追求难题、超纲题,而应该落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上。”龙锋说。
“新中考”另一大变化是历史和道德与法治明确为闭卷笔试,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作为非计分科目,采取计算机测试,设“A、B、C、D”四个等级,这正是“全科开考”。
美术老师蒋欢认为,此举可避免学生严重偏科,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美术,考试也并非以‘画得像’作为评价标准,美术教学旨在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感受艺术的魅力,认识‘什么是美’,这一定是受益终身的东西。”蒋欢说。
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梁虹和历史任课教师朱斐然一致认为,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变为计分科目具有重大意义。梁虹说:“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三阶段的学生‘三观’并未成型,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爱国教育等,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朱斐然认为,以往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知古方能鉴今,历史能帮助学生理解当前的中国、当今的世界。
转换学习方法
让学生走得更远
对于“新中考”,许多学生及家长表示,一开始不可避免地会有焦虑的情绪,但当这些举措切实落到日常教学中后,就逐渐理解了这些改变的出发点——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引导和推动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转变学校的人才培养观念,建立多元的评价体制,扭转过去单纯以学生的成绩或者分数评价学生的“一刀切”的做法,学校能够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切实实施和发展素质教育,让学生稳扎稳打,走得更远。
孙谦正是贵阳市实验一中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新中考”,他认为所有学科都学,既考验了自己变换不同的学习方法,也让自己养成了一些好的思维习惯。“每年中考体育都有长跑这一项,体育课也不会被挤压,每天坚持跑步半小时,劳逸结合,学习很有动力!我也很希望自己在初中阶段构建起较为全面的知识谱系,以便无缝衔接高中课程。”孙谦正说。
孙谦正的母亲刘彩霞说:“全盘抓,孩子的生活、学习会更丰富多彩一点,这很考验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时间规划能力,不过这种能力的锻炼可以为孩子之后学段的学习、甚至步入社会打下很好的基础。”
同为初三年级的学生,相比之下,袁子钧的紧迫感更强烈一些。初一、初二年级时,她骨折过两次,手术后的她不能再参加中考体育。她说:“通过不断调试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了均衡各科学习的技巧,除了语数外这些传统的主要学科,我也很喜欢历史、道德与法律及物理学科,虽然有紧迫感,但只要跟同学们一道努力,结果一定不会差!”
除此之外,袁子钧的母亲张晓佳提出了一些期待。袁子钧经历了两次骨折手术,让她对中考体育“一年一考”产生了一些困惑。张晓佳说,中考改革虽然帮助孩子全方位发展,但也希望政策实施后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如在医学考量方面,对不同阶段孩子的身体、生理等方面进行考察,存在因人而异的一些举措,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更稳!(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曾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