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貴州“村字號”觀察系列報道之二

婁山觀︱紅火的“村”子,帶紅了誰?

龍章榆
2025年10月04日07:51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貴州省台江縣台盤村BA現場,球員盡力拼搶、觀眾扯嗓助威,熱鬧的氛圍“溢”出場外。國慶假期,這樣的景象在貴州“村”裡接連上演。

“村BA”現場。人民網 涂敏 攝

“村BA”現場。人民網 涂敏攝

在榕江,“地球村”足球超級聯賽精彩開踢﹔在凱裡,“村T”秀場民族時裝周成果展登場﹔在桐梓,秋季“村晚”拉開序幕……近年來,貴州“村字號”群眾文化體育活動“接二連三”。

天天辦、天天看,貴州“村字號”活動,除了熱鬧與快樂,還為地方帶來了什麼?

“錢袋子變厚了。”台盤村村民劉強雁在籃球場附近守了十多年的副食店,對於變化,他感受明顯:過去,日均流水100元左右,如今因村BA人氣暴漲至千元以上。人氣轉化成財氣,2024年底,台江縣青年返鄉創業就業比例從2021年的不足30%躍升至70%以上。

“村T”現場。人民網 黃小桃攝

“村T”現場。人民網 黃小桃攝

“傳統文化變活了。”去年,凱裡苗寨裡走出的大學生楊春林返鄉創辦“村T”,將苗繡、蠟染等傳統技藝融入現代設計,請村民登台走秀。“傳統技藝+現代設計+時尚傳播”的模式,在互聯網上深受年輕人追捧,全網話題流量突破120億次。傳統的民族文化有了新表達。

“精神氣變足了。”村晚舞台燈光才剛亮起,台下桐梓縣官倉鎮村民劉威威打開直播。聊聊舞台上的節目,講講家鄉的美食。宣傳家鄉成了她的正經事,“網友的點贊互動,讓我有滿滿成就感,精神上有了實實在在的寄托。”

“村晚”現場。人民網 陽茜攝

“村晚”現場。人民網 陽茜攝

更深層次的變革還在發生。

雖然資源豐富,但基礎相對薄弱。面對民族地區產業薄弱的現狀,貴州各地搶抓機遇,讓快樂成為發展的引擎,讓賽事變成產業的起點,在有限資源中激活新動能。

一條產業鏈從無到有。“村馬”出圈后,三都水族自治縣推動馬術培訓、馬匹交易、研學相關產業。自治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韋麗娜說,比賽之外,一條涵蓋“育種、訓練、賽事、文旅”的產業鏈“馬上成功”。

一個新產品融合出新。黎平縣推動“村歌”產業化、市場化發展。在熱點景區肇興侗寨,“村歌”常態化在鼓樓旁舉辦,一首首侗歌成為旅游產業的新吸引物,深受游客青睞。

一個增長極加速形成。在榕江,除了文旅經濟崛起,各項指標多點開花:2024年,當地農產品線上增速超87%﹔全縣新增市場主體7700余戶﹔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22年的5890萬元增至2024年的1.21億元,其中經營性收入較2022年增長3倍多……

“村字號”活動,不隻為百姓帶來了熱鬧與快樂,更帶來產業與精神的振興。

“村超”現場。人民網 陽茜攝

“村超”現場。人民網 陽茜攝

今年,榕江遭遇罕見洪水,縣城被淹、球場遭浸。緊急關頭,全縣干部群眾主動作為,捐錢出力,與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人員、志願者們抗洪救災、重建家園。一個月后,“倒”在泥濘中的“村超”快速“重啟”。

“一座城、一群人、一條心,這是‘村超’帶來的精神,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寶貴財富。”榕江縣委書記徐勃認為。

(責編:李永馨、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