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學院舉辦創新型拔尖應用人才培養國際論壇
9月27日,在貴州省教育廳指導下,由銅仁學院舉辦了“創新型拔尖應用人才培養國際論壇”,論壇主題為“教育強國與創新型拔尖應用人才培養”。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貴州大學特聘教授劉同先出席,銅仁學院黨委書記朱克乾教授致辭,校長石維教授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現場。
本次論壇是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全年期活動之一,邀請到了孟加拉國、印度、伊朗、意大利、緬甸、巴基斯坦、韓國、斯裡蘭卡、西班牙、泰國、英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湖南大學等國內高校知名學者,聚焦“創新型拔尖應用人才培養的機制與范式”這一重要議題,共同探討學科調整與創新型拔尖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朱克乾代表學校向蒞臨本次論壇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各界同仁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說,培育創新型拔尖應用人才已經躍升為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願景,本次論壇聚焦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前沿問題,既是思想的碰撞,更是智慧的共鳴。他表示,學校一定切實提高站位,精心組織,扎實做好服務,全力辦好這次論壇。他希望各位嘉賓在學術交流之余,感受銅仁的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讓這場研討會成為思想啟迪與身心愉悅的雙重旅程。

開幕式現場。
論壇上,8位特邀嘉賓圍繞主題作了主旨報告,開啟大學精神與創新理念的高層對話,交流探索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機制和范式,推進應用型高校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探討學科調整機制與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困境和發展。
清華大學教育學院史靜寰教授圍繞教育強國建設中應用型院校高質量人才培養問題研究,對人才培養領域值得關注的變化、世界發展大勢及教育面臨的挑戰、AI發展與行業和教育背景(院校)的相關性、國際社會及發達國家的應對策略等方面進行了解析,介紹了中國方案和教育強國建設路徑,強調在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要持續進行人才培養改革與創新。

主旨報告現場。
英國華威大學AI技術下畢業生高就業率數字學習高級顧問Natasha Nakarikova指出了技術、人工智能和數字工具的快速轉變正在改變教學、學習和評估,並圍繞華威大學高等教育課程數字化轉型的背景和驅動力、數字學習現狀、轉型關鍵要素、轉型案例等方面進行了分享,提出了未來挑戰與發展目標。
銅仁學院副校長龔靜教授圍繞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問題提出、創新型拔尖應用人才概念建構、創新型拔尖應用人才培養探索等方面進行闡述,介紹了該校的發展戰略、發展理念、發展目標、學科專業優勢以及探索實踐“山”字形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舉措與經驗成效。

論壇現場。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陸一教授從黨和國家戰略性表述向大家闡述了人才培養任務,指出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教育強國的重要標志,強調我國政府對教育體系具有強大的形塑能力與治理能力,同時介紹了中國一流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特征,提出要構建有利於拔創人才成長冒尖的教育生態。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郭建如教授圍繞產教融合與拔尖人才培養實踐、產教融合與應用型教育的本質、產教融合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証等方面,闡述了產教融合與應用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強調聚焦於產業需求培養人才,企業要參與到教學實踐環節,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圓桌會議。
貴州理工學院副校長黃名正教授介紹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迭代、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歷程,闡述了貴州省卓越工程師學院(培育)探索構建“5723”的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的情況,提出了下一步的戰略導向與時代使命、創新育人模式與培養目標、改革舉措與發展願景。
安順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宋生瓊教授介紹了該校的發展歷程,圍繞國際導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亮點、成效,分享了安順學院卓越文旅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表示要在文旅融合的時代浪潮中彰顯特色價值,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強國建設貢獻自身力量。
銅仁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陳仕學教授分享了材料與化工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圍繞新工科發展要求及人才能力發展需求,以課程內容轉化和教學方式改革為推手,對材料與化工專業類新工科人才創新實踐與工程應用能力培養提出新模式。
論壇期間,還舉辦了主題為“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地方高校何為?”的圓桌會議。在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蔣家瓊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郭建如教授,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務處處長陳鈞教授,貴州醫科大學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辦公室主任兼教務處副處長修江帆副教授,蘇州大學外籍專家michael c.hsu,銅仁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冉耀宗副教授,結合學校辦學優勢、地區發展需求、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交流分享。
2025年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主題年,交流周圍繞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青少年交流、人文交流、國際產學研用合作及“一帶一路”合作六大活動板塊,通過論壇研討會、展覽展示、交流合作洽談會、賽事活動、人才培訓、活動營夏令營等形式,助力高等教育協同創新發展、構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共同體、聯合開展科研平台合作與建設、推動雙向人員密切往來、聯合開展合作辦學、深入實施數字教育國際合作和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推動交流周服務更寬領域合作等教育及人文交流領域,形成了系列項目。(圖/文 張東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