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貴州遵義“兩清兩改兩治理”擘畫鄉村振興新圖景

村美人和 宜居宜業

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
2025年09月25日08:03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芙蓉江畔,碧水蜿蜒、青山疊翠,遵義市綏陽縣黃魚村,便藏在這山水懷抱處。放眼望去,沉甸甸的金黃稻穗隨風翻涌,白牆青瓦的黔北民居錯落點綴,與遠山、近水、秋田交相輝映。

黃魚村一隅。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黃魚村一隅。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步入其間,村道巷陌干淨整潔,庭院菜圃生機盎然,耳邊不時傳來老人閑話家常的溫聲笑語。“環境變美了,心情也跟著敞亮了!”質朴的話語,恰是和美鄉村建設最真實的注解。

黃魚村以“兩清兩改兩治理”為抓手,由黨員帶頭、村民參與,逐戶清理亂堆亂放、殘垣斷壁,讓村道“亮”出來﹔有序推進改廁、改圈,讓庭院“淨”起來﹔治理農村污水與垃圾,讓環境“美”起來。

從“面子”潔淨到“裡子”提質,黃魚村真正實現了生態宜居與生活富裕的同頻共振——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1萬元。而這,只是遵義擘畫鄉村振興新圖景中的一抹亮色。

村民的院子干淨整潔、鮮花盛開。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村民的院子干淨整潔、鮮花盛開。人民網記者 王秀芳攝

擦亮生態宜居鮮明底色,提升鄉風文明治理效能。在“兩清兩改兩治理”持續發力下,遵義正將“生態美、鄉風好、生活富”的宏偉藍圖,化作一幅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現實畫卷。

一村一策,和美鄉村展新顏

遠看一枝花,近看樂開花,細看幸福農家。

金秋時節,走進湄潭縣落花屯社區,映入眼帘的不僅是田園風光,更是一個個精心打理的“微景觀”:竹篾圍起的菜園青翠欲滴,磚砌花壇中鮮花爛漫,木條瓜架上碩果累累……

這樣的鄉村美景,得益於落花屯社區堅持“一村一策”的建設路徑——以“一圖一表一說明”為指引,在保留黔北民居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推進生態、產業、文化、旅游多元融合,打造獨具特色的小寨風貌。

農家小院。湄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農家小院。湄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美麗,始於規劃,成於細節。落花屯以戶為單位,圍繞“菜、花、瓜、果、景”打造“五微最美園子”﹔以寨路、空地為單元,見縫插綠、補植增彩﹔以田坎溝渠為畫布,布置四季花草,形成五彩斑斕、姹紫嫣紅的田園景觀。

重面子,更重裡子。社區通過“建、查、清、歸、評”系列行動,徹底整治人居環境亂象﹔創新設立“寨管家”監督機制,推動環境衛生常態化管理﹔扎實推進“廁所革命”與污水治理,探索廁污一體化處理,讓干淨整潔從“眼前”延伸到“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落花屯社區還以有限的政府補助,有效激發村民的參與熱情。戶均自籌約2萬元投入室內裝修和庭院美化,不僅實現了現代生活與鄉土風貌自然融合,更增強了群眾主人翁意識。

村民正在打理自家庭院。湄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村民正在打理自家庭院。湄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院子裡有花有草,家裡干淨整齊,看著舒心,住著也踏實。”陽光下,村民田仁華一邊修剪枝丫,一邊感慨。在落花屯,越來越多的村民像他一樣,成為美麗鄉村的建設者和受益人。

一村一策,一寨一案。遵義各村立足資源稟賦,通過群眾會和入戶走訪廣泛征集民意,構建起“政府引導不包辦、群眾主體不旁觀、社會參與不缺位”的鄉村建設模式,持續推進“兩清兩改兩治理”,共建和美鄉村。

村民自治,齊心協力固成果

從田裡干完活回來,鳳岡縣朝陽村村民劉興義習慣性地歸置好農具,這才直起腰,憨厚一笑:“房前屋后收拾利索,不光能加分兌獎勵,咱自己臉上也光彩!”

航拍朝陽村。鳳岡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航拍朝陽村。鳳岡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鳳岡縣以朝陽村橋梁組為試點,探索推行“村民積分制”。該模式以家庭為考評單位,用積分量化村民日常行為,以此撬動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

隨著“兩清兩改兩治理”工作推進,朝陽村黨支部進一步細化積分細則:黨支部書記、村民組長交辦整改事項,根據完成情況實時加減積分,引導村民“比著干、相互督”。

為進一步營造“比學趕超”的氛圍,朝陽村建立了“一月一匯總、一季一評比”機制,依據積分高低評選出“最美庭院”“衛生家庭”“最美四淨”,並在群眾大會和節日活動中頒發榮譽獎牌、流動紅旗,鼓勵大家向先進看齊。

“看到鄰居家門口挂上‘最美庭院’的牌子,大家都暗暗鼓勁,想把自家庭院也收拾得更漂亮。”朝陽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謝帥告訴記者,鮮紅的流動紅旗挂在門前,榮譽獎牌擺進堂屋,成了村民眼中最“硬核”的面子。

山環水繞。羅逸攝

山環水繞。羅逸攝

數據顯示,朝陽村積分制已吸引200余名村民主動參與,累計完成交辦事務300余項﹔今年共開展評選2次,3戶“最美庭院”、3戶“衛生家庭”成為全村學習的榜樣。

“積分制把人心聚起來了,村黨支部領著大家一起建、一起管,鄉村才更有凝聚力。”謝帥感慨,如今村裡鄰裡互幫多了、矛盾糾紛少了,干淨的巷道裡,家家戶戶的笑臉都更甜了。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建立健全常態長效機制,是開展“兩清兩改兩治理”的工作目標。遵義市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以積分制、村規民約等形式,推動群眾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讓鄉村治理更有溫度、更具活力。

特色賦能,產業興旺富農家

春賞花、夏避暑、秋採摘、冬康養——近年來,桐梓縣以全域旅游為引領,積極培育旅游新業態、打造消費新場景,推動旅游業從單一景點觀光向“全域、全季、全景”轉變,努力實現“四季皆景、處處可游”的發展目標。

個頭碩大的“官梨”。張元興攝

個頭碩大的“官梨”。張元興攝

秋意漸濃,走進位於官倉鎮楠木村的營坪果園,金黃的“官梨”挂滿枝頭,空氣中飄散著清甜的果香。村民付德群頭戴草帽,腳踩木梯,手指輕捻,一顆顆飽滿的梨子便落入筐中。

“這顆梨,甜了游客舌尖,富了村民口袋。”楠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蘇以賢自豪地說,村裡的“官梨”年產量達數百萬斤,年產值超過900萬元,帶動周邊20多戶村民增收100余萬元。

作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產業,楠木村還以“官梨”為核心,帶動種植蘋果、李子、黃桃等經果作物1500余畝,既延續“秋採摘”的季節性亮點,又銜接“春賞花、夏避暑”的全域旅游需求,真正實現“果園變景區”。

楠木村的果園受到外界關注。張元興攝

楠木村的果園受到外界關注。張元興攝

2024年,楠木村經果產業總收入突破60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6萬元。“環境優美、產業興旺,才能吸引游客、富裕百姓。”蘇以賢的話,道出了村庄發展的核心邏輯。

產業興,則鄉村興。遵義市緊扣“2+5+N”產業布局——以糧油、“菜籃子”為基礎,重點發展茶葉、辣椒、紅粱、中藥材、生態養殖五大產業,靈活培育N類多元業態,確保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

憑借“差異化定位、規模化生產、市場化營銷”協同發力,2024年,遵義全市農業總產值超100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元,多項指標位居全省前列。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