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國道320線探尋三穗的山水韻律與非遺密碼

車輪輕碾過國道320線三穗段平整的瀝青路面,窗外掠過綿延起伏的竹海,遠處山巒如黛,近處田疇間成群的麻鴨蹣跚覓食,頸羽在陽光下泛著翡翠光澤。這條蜿蜒於黔東南山水間的公路,早已不是單純的交通動脈——它如一條金絲帶,將散落的景致與煙火人間溫柔串聯,讓三穗的山魂水韻在車輪與腳步間徐徐舒展。
一路風景:從竹海洞天到田園詩畫
國道320線穿行的貴洞景區,是路旅融合的典范。景區藏身於萬畝竹海之中,溶洞群與翠竹相映成趣:主洞長達4公裡,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地下暗河貫穿全洞,水流潺潺。峭壁間“千丘田、萬塊土”的鈣化梯田如天然浮雕,在燈光映照下呈現出金黃、緋紅與湛藍交織的幻境,仿佛步入瑤池仙境。更令人稱奇的是,這裡完整保存著六百余年的三穗古法造紙工藝——游客可參與搗竹麻、撈紙漿、烘成紙的全過程。洞外景觀更富時序之美:初春3月,郁金香鋪展成彩虹花毯﹔盛夏6月,馬鞭草紫浪翻涌,空氣中彌漫著沁人清香﹔秋來稻黃楓紅,冬臨雪映翠竹,四時景異,儼然成為黔東地區生態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
沿國道320線西行10公裡,頗洞現代生態農業園躍入眼帘。這裡依托“黨社聯建”模式,將農田變為體驗課堂,實現“園區變景區、勞作變體驗、產品變商品”的美麗蛻變。熱帶植物館內展示著百香果、蓮霧等奇花異果,令人大開眼界﹔葡萄園、藍莓園供人採摘,盡享田園樂趣﹔科技農業農村廳則通過無土栽培、智能溫控、水肥一體化等現代技術,生動演繹智慧農耕的未來圖景。騎行於濱河休閑帶,可見鷺鳥翩躚、水清魚躍,兩岸稻浪與瓜果大棚交織成一片生機勃勃的田園交響,詮釋著“農旅融合”的鮮活樣本,也展示出三穗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創新之路。
一路風味:麻鴨振翅與竹編生輝
路與味蕾的邂逅,在三穗被賦予淋漓的煙火氣。國道旁農庄裡,三穗麻鴨化身舌尖主角——作為中國四大名鴨之一,其絨毛細膩、肉質鮮香,經燜、烤、燉、蒸等多種工藝,成就了啤酒鴨的醇厚、血漿鴨的辛烈、鹵鴨的香韌和白切鴨的原汁原味。選用本地山泉水和多種草本調料,加以侗家傳統技法烹制,使得鴨肉入口鮮嫩不腥、回味悠長,引得游客離時必攜真空包裝的咸鴨蛋與鬆花蛋,將三穗味道帶向遠方。
竹海不僅育風景,更育匠心。沿國道320線分布的村寨中,三穗竹編技藝代代相傳——農人巧手破竹、拉絲、編織,將柔韌翠竹化為精巧菜籃、籮筐、茶席等,甚至藝術感十足的燈罩與屏風。在蜜蜂村,竹編不僅是生計,更是一種生活美學。一隻隻斜檐尖頂的瓦寨斗笠不僅是遮陽工具,更是流動的文化符號,隨車輪銷往凱裡、貴陽乃至成都、長沙、廣州等遠方都市,編織出一幅竹與路共生的振興圖景。
一路通達:公路串珠成鏈的振興圖景
交通賦能下,景區從“單點開花”走向“全域聯動”。貴洞借國道320線之便,推出“夜游溶洞”燈光秀,結合聲光電技術,打造出“地下星河”“梯田幻境”等沉浸式體驗項目,吸引大量年輕游客﹔北侗攔門酒與千人長桌宴讓游客醉心民族風情,周六篝火晚會更點燃山間夜色,侗歌苗舞與游客的笑聲交織成難忘的山間夜話。頗洞則憑借便捷交通帶來的持續客流,將農業園升級為集觀光、研學、休閑於一體的綜合科普基地,年吸引游客超200萬人次,成為“農旅文”融合發展的區域標杆。
一條路,更激活一方經濟。三穗鴨產業鏈年產值達7000萬元,帶動養殖、加工、餐飲、旅游商品等多個環節協同發展﹔竹編產業拓寬村民增收渠道,成立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訂單生產、電商銷售,年產值突破千萬元﹔古法造紙體驗工坊成為文化打卡點,吸引眾多學校、企業開展研學與團建活動﹔貴洞民宿與頗洞生態度假屋的興起,更讓“過夜游”持續增長,游客人均消費顯著提升,老百姓真正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公路延伸處,鄉村振興的脈絡清晰可觸,一首因路而興、因旅而美的現代田園詩正在黔東大地緩緩書寫。
夕陽為貴洞的竹海鍍上金邊,國道320沿線的果園飄來草莓甜香,遠山如浪、路如飄帶,車輛穿梭不息,點亮了暮色中的蜿蜒曲線。這條路,既承載著溶洞流泉的清涼,也回蕩著長桌宴上的酒歌﹔既浸潤著竹編匠人的掌溫,也傳遞著古法造紙中竹漿流淌的綿長韌性——它連通的不僅是風景與遠方,更是一代代三穗人守護鄉土的匠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朴素智慧,以及這片土地之上,那些山水饋贈的、古老而永恆的詩意。(貴州省公路局官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