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印江:躬身良田探糧情 科學測產“量”豐收

2025年09月17日14:37 |
小字號

一把鐮刀、一盤卷尺、一本記錄冊,一台測長儀........金秋九月,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在廣袤的田野上,金黃的水稻隨風搖曳,飽滿的大豆玉米挂滿枝頭,圓潤的南瓜鋪滿田壟,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秋收畫卷。而在這一片豐收的景象中,有一群特殊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們頭戴草帽,手抱測量儀器,皮膚黝黑,與種糧戶在田壟上親切交談。他們,正是印江自治縣農業部門的測產隊伍,用科學的方法為豐收“量”出精准數據。

為全面准確掌握全縣水稻、大豆玉米等糧經作物的生產情況,印江農業農村局精心組織,由農推、土肥、植保等站所組成聯合測產隊,深入水稻、大豆玉米等連片種植區,開展田間實地測產驗收工作。測產現場,農技人員嚴格按照標准方法抽選測產樣本點,確保數據的代表性和准確性。

在水稻、大豆玉米等種植示范區內,農技人員選取了多塊具有代表性的良田作為測產樣本。手持鐮刀、卷尺、測長儀等工具,採用“實割實測”的方法,對樣本區的水稻、大豆玉米等進行現場收割、脫粒、裝袋和稱重。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苟,准確記錄測產面積、品種特性、行距、穴距等關鍵數據。這些數據將成為評估作物產量和生長情況的重要依據。

“測產是通過統計和調查的方法來確定一個田塊或一個地區的糧經作物產量。”印江自治縣農業農村局農推站站長秦海英在現場介紹。她表示,每一次測產工作都要嚴格按照專業標准執行,詳細測量有效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結實率和含水量等關鍵指標。隨后,對收獲的糧食進行稱重,記錄出田重等數據,並對各項數據進行綜合統計分析,最終折算成標准產量。這種方法能夠全面精准地掌握稻谷產量和生長情況,為糧食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在測產過程中,測產隊伍的成員始終要保持著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盡管頂著烈日酷暑難耐,但深入田間地頭與種糧戶並肩作戰是,這支隊伍的必然使命,每一個環節都需親力親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我們多走一步路,多測一塊田,就能為農民多提供一份准確的產量數據。”測產隊員梁明亮感慨地說。他表示,測產工作雖然辛苦,但看到農民豐收的喜悅和對自己工作的認可,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與種糧戶的交談中,測產隊伍的成員們不僅收集了產量數據,還了解了農民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耐心地為農民解答疑問,提供技術指導,幫助農民提高種植水平和管理能力。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和指導,可讓種糧戶感受到了農業部門的關懷和支持,增強發展農業生產的信心和決心。

一直以來,印江高度重視水稻生產技術推廣工作。依據每年測產數據,各站所深入分析各種推廣品種在生產中的優劣勢,通過科學評估獲得推廣高產優質品種與先進種植管理技術。這些技術和品種的推廣應用,有效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助力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測產數據是我們制定農業政策、推廣農業技術的重要依據。”印江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濤表示。通過測產工作,能夠及時了解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和產量水平,為農民提供更加精准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同時,測產數據也為農業科研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有助於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進步。

在測產數據的引領下,印江的農業生產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高產優質品種的推廣應用、先進種植管理技術的普及、農業機械化的提升……一系列措施的實施,讓印江的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農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了,對農業生產的信心也就更足。

在這個豐收的季節裡,印江的測產隊伍用科學的方法和辛勤的汗水為豐收“量”出了精准數據。他們躬身良田探糧情的精神和科學測產“量”豐收的成果,不僅為印江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印江縣人民政府網 王東、鄒雪慶、孫亮亮)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