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沃野稻金黃 豐收糧滿倉

金秋九月,清風送爽,稻穗飄香。開陽縣各鄉鎮的田間地頭,村民正忙於收割稻谷,一幅豐收畫卷正在開陽大地徐徐展開。
宅吉鄉
眼下,正值稻谷豐收季,連日來,開陽縣宅吉鄉的村民們趁著晴好天氣,穿梭於稻田間,全力抓搶收,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他們忙碌的身影。
“今年天氣好,水稻產量和質量都比往年要好,是個豐收年!趁著這幾天天氣好,稻子割下來晒兩天就能脫粒。一畝田大概能打1000斤谷子,夠我們一家人吃一年了。”農戶楊大爺看著顆粒飽滿的稻穗高興地說。
人工收割。
據悉,為確保秋收工作順利進行,宅吉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提前謀劃,精心組織。一方面,積極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幫助農戶解決秋收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加強與氣象部門的溝通聯系,實時掌握天氣變化情況,並及時轉發至村組群,為農戶合理安排秋收時間提供科學依據。水資源匱乏是宅吉鄉的一大痛點,若遇干旱,人畜用水勉強滿足日常需求,沒有多余的水用於農作物澆灌。今年得益於好天氣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加之農業部門免費提供種植和管理技術指導,農作物不僅產量高、品質也好。
據了解,今年宅吉鄉共種植水稻4650余畝,主要品種包括泰優808、宜香優2115、野香優莉絲等優質稻種,目前已進入大收割期。
近年來,宅吉鄉始終將促進群眾增收致富與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重點工作。通過深耕“稻+油”“稻+蔬”“煙+油”“煙+蔬”等輪作模式,實現“一田多收、一年多茬”,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益﹔不斷加強耕地保護,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將零散“糧地”逐步改造為“田成方、溝成渠、路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產量高”的現代化農田,通過田、水、路綜合整治與科學配套,實現水網、田網、路網互聯互通,目前,已建成高標准農田8200畝,為鄉村振興和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米坪鄉
近日,開陽縣米坪鄉3000余畝優質水稻陸續進入成熟期,農戶們趁著晴好天氣,開鐮收割、晾晒歸倉,空氣中彌漫著稻谷的清香,農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轟隆隆、轟隆隆……”在米坪田壩裡,聯合收割機穿梭在齊腰高的稻田中,鋒利的割刀快速切斷稻稈,脫粒、清選、裝袋一氣呵成,短短幾分鐘,一壟壟金黃的水稻便化作飽滿的谷粒,裝入農戶早已備好的麻袋中。正在田間查看稻谷品質的種糧戶李志國指著自家的稻田介紹道,往年人工收割一畝水稻需要兩個人忙一整天,今年用上聯合收割機,一畝地不到二十分鐘就能收完,不僅省了人力,還減少了稻谷損耗。
收割機收割。
趁著正午陽光好,村民們將收割好的稻谷搬運到晒谷場上,金黃的稻谷在晒谷場上鋪成了“金色地毯”,村民們手持木耙,不時翻動稻谷,確保每一粒谷子都能充分晾晒。“現在政策好,不僅有種糧補貼,還有農技人員上門指導,咱們種糧的底氣更足了!”正在翻晒稻谷的村民盧遠梅笑著說,她家20畝水稻今年預計能收獲11000公斤,除了自家食用,剩下的都能賣掉,又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禾豐鄉
進入九月,開陽縣禾豐鄉底窩壩糧油高產示范區迎來豐收盛景,聯合收割機在金色的稻浪中來回穿梭,標志著全鄉1100畝水稻開啟全程機械化收割模式。轟鳴的農機聲裡,一粒粒飽滿的稻谷歡快地“跳”進糧倉,呈現出一幅現代化農業的豐收畫卷。
“機械化收割真是又快又好!”馬頭村種植大戶王大叔捧著金燦燦的稻谷,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今年採用野香優品種和綠色防控技術,畝產預計能達到550公斤。這台收割機10分鐘就能完成一畝地的收割,損失率還不到2%。”
示范基地內,現代化的收割作業流程令人贊嘆。聯合收割機高效收割的同時,秸稈被精准粉碎還田﹔運輸車緊隨其后,將稻谷直接運往烘干中心﹔這種“收運烘儲”一體化作業模式,既保証了稻谷品質,又實現了秸稈全量還田的生態目標。
晒稻谷。
“我們組織4台聯合收割機同時作業,為農戶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基地負責人介紹,今年推廣的“兩增一減”施肥技術成效顯著,在化肥使用量減少15%的情況下,畝產仍穩定在550公斤以上。
夕陽映照下,金色的稻田與忙碌的農機交相輝映。種植戶們站在田埂上,盤算著今年的收成,村民臉上寫滿豐收喜悅。(圖/文 吳忠秀、陳進苒、鄧曉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