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高新區“小巨人”進化論(六)丨林泉電機:從“廠”到“圈”,一甲子“功力”育出微特電機精密制造產業新生態

8月20日,貴陽高新區企業貴州航天林泉電機有限公司前身國營林泉電機廠迎來六十周年大慶。林泉電機廠是一家“三線”企業,歷經多次機構調整、資產整合,貴州航天林泉電機有限公司於2007年承接了林泉電機廠的主營業務。如今,林泉電機不僅在商業航天領域實現了技術突破,更成功培育出一個初具規模、活力迸發的微特電機精密制造產業生態圈,用其深厚的航天文化基因、顯著的專業技術優勢,轉化為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能。
航天血脈:從國家使命到商業藍海
1965年8月20日,經第七機械工業部批復,國營林泉電機廠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位於貴州省桐梓縣的“六五一工地”開工建設。1970年5月,第一批林泉建設者從北京分批遷入“三線”,並完成建設、正式投產。遵照國務院對三線企業提出“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重大決策,工廠於1991年調遷至貴陽市雲岩區三橋新街。為搭建新的發展平台,2014年公司遷入貴陽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自此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公司主要從事精密微特電機、二次電源、遙測遙控設備、伺服控制系統等產品的研制生產,產品主要涉及航空航天行業和中高端民品行業。”貴州航天林泉電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毅說道,多年來公司堅持聚焦國家戰略,以“四個面向”為導向,狠抓一流的工程化成果研發、一流的工程化人才培育、一流的工程化條件建設,全面實現了人才、技術和經濟運行的良性循環。
其中,公司協同哈爾濱工業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貴州大學聯合共建了國家精密微特電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我國電機行業4個國家工程中心之一,也是貴州省第2個國家工程中心。中心面向航空航天、船舶、電子等國家重點領域電機配套需求,開展了一大批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如極端環境、高溫高速、高精度等高性能電機技術研究-生產制造-試驗驗証,承擔多個國家、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實現微特電機產品類型全覆蓋。
目前,中心先后獲國家、省部級獎項50余項,主持、參與編制國家、行業標准10余項﹔年均申請專利70余件(其中發明佔比達60%),累計授權專利314件(其中發明108件),年均發表科技報告和科技論文80余篇。
經過六十載發展,從船舶、電子、移動通信、到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各個領域幾乎都有貴州林泉電機研發的微特電機身影,公司也從最初的“追趕者”成為一名“領跑者”,航空航天技術達到國際一流、國內領先。憑借資深的研發團隊和豐富的研發經驗,公司很快躋身商業衛星版圖,深度參與國內衛星互聯網建設。
生態共贏:鏈主帶頭引領集群發展
“要想在商業衛星領域站穩腳跟,高性能和低成本是制勝關鍵。”彭毅說,經過兩年多技術攻堅,公司在衛星太陽翼SADA機構、通訊天線伺服機構配套電機上取得了裡程碑式的突破。
電機的精度高低與衛星性能的一致性高度相關,決定衛星信號輸出是否平穩等,而林泉電機研發的新一代商業衛星微特電機已基本實現高精度和低成本的目標。“衛星在運行中,其翅膀必須時刻對著太陽,天線則對著地面,要確保衛星不‘跑偏’,就是我們的電機說了算。”公司市場部副部長熊開苗自豪地說,與此同時,電機還具有大扭矩、低功耗、輸出平穩等特點,可在大溫差和真空環境下生存、工作,並實現長壽命運行。
基於幾大商業衛星運營公司規劃,今年來,公司在步進電機、力矩電機等產品領域獲得了可觀訂單,上半年產值與去年同期持平,預計全年產值將達到預期目標。
貴州林泉電機的成功之處不僅僅是公司個體突破,更是以龍頭企業的鏈主作用,帶動轄區“林泉電機生態圈”的鏈式發展。
“今年以來,公司訂單接連不斷,工廠開足馬力生產,處於完全飽和生產狀態。”“林泉電機生態圈”一位企業負責人說道。該企業以機械加工為主,在貴陽高新區和貴州林泉電機牽引下加入生態圈,得益於鏈主企業的主導,不僅訂單穩定增長,技術也持續創新,各項實力穩步提升。
“林泉電機生態圈”上下游企業同步發展的模式,實現了圈內企業的互利共贏,目前7家企業全部飽和生產,且具備商業衛星所有零部件機械加工生產能力,極大提高了精密微特電機生產效率。據統計,今年上半年生態圈企業產值突破5000萬元,全年產值有望破億。
甲子磨一劍,毫厘定蒼穹。未來,貴州航天林泉電機有限公司將不忘“航天報國”的初心使命,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引領生態圈企業協同發展,共同開創商業航天領域的新篇章。(李雯文)
來源:貴陽市高新區官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