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群山中的草原秘境!貴州黔東草海有風光治愈更有生態擔當

總向往內蒙草原的遼闊蒼茫,卻苦於路途遙遠。別再把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列入遙不可及的旅行清單,在貴州鬆桃,就藏著一片能滿足你對“芳草萋萋”所有想象的秘境,無需跨越千裡,到“黔東草海”也能沉浸式擁抱草原的浪漫。
黔東草海作為貴州東部的重要自然景觀,其核心優勢不僅在於生態價值,更依托武陵山區腹地的地理位置,形成輻射黔湘兩省、銜接航空與公路的便捷交通網絡,為區域聯動發展旅游提供了可能。
黔東草海距鬆桃縣城20多公裡,距銅仁市區70多公裡,距離湖南花垣縣30多公裡,距湖南鳳凰縣80公裡。70分鐘車程內有三個機場,分別是銅仁鳳凰機場、湖南邊城機場和芷江機場,黔東草海的交通便利性,大大提升旅游發展的可達性。
不用去內蒙,貴州黔東也有自己的“芳草萋萋”
說到貴州,大多數人會想起喀斯特地貌、河流瀑布,卻鮮少有人知道,在銅仁鬆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與湖南湘西接壤的群山之中,藏著這樣一片“意外之美”。這裡海拔800至1300米,曾經是裸露的荒山草坡,如今蛻變成萬畝高標准人工草場。
站在草海邊緣極目遠眺,翠綠的草甸像被大自然精心鋪開的綠毯,順著喀斯特地貌的起伏緩緩延展,微風拂過,草浪翻滾,牛羊在其間悠閑吃草,恍惚間還以為闖入了內蒙古高原。
黔東草海的魅力,遠不止“復刻草原”那麼簡單。這裡把苗族風情與草原風光揉成獨特的風景:白天踩著柔軟的草地看牛羊成群,隨手拍都是“治愈系大片”﹔傍晚坐在帳篷前,看夕陽把草海染成溫柔的橘紅色,晚風裡還能聽見遠處傳來的婉轉苗歌﹔等到夜幕降臨,和當地苗族同胞圍著篝火,跳一場苗舞,品一口香醇的苗酒,所有的疲憊都消散在熱鬧與溫情中。
將苗族千年風情與草原自然風光巧妙融合,釀成獨一無二的旅行體驗,也讓無數游客在此留下深刻的記憶。
來自重慶的游客李霞,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去年初秋,她偶然在社交平台刷到黔東草海的日落照片,便立刻約上好友驅車前來。
“原本只是想拍組草原寫真,沒想到來了就不想走。”李霞笑著說,她至今記得第一天傍晚的場景:夕陽把草海染成金紅色,她蹲在草地上調整相機參數,身后傳來一陣清脆的銀飾碰撞聲,轉頭就看見幾位穿著苗族盛裝的姑娘走過……
在草海的露營區,來自長沙的游客張杰正和同伴搭建帳篷,他告訴記者,自己厭倦了城市的快節奏,這次是專門來“放空”的。
“早上被鳥鳴叫醒,拉開帳篷就是滿眼的綠,踩著草地散步時,能看見牛羊慢悠悠從身邊經過,一點都不怕人。晚上聽著音樂,跟著苗族老鄉教我們唱苗歌,雖然聽不懂歌詞,但跟著調子哼,心裡特別放鬆。我已經推薦好幾個同事過來了,這地方真的能治愈焦慮。”張杰說。
據了解,盤石鎮黨委、政府以“全民大舞台,想來就來”為主題,引進音樂團隊打造黔東草海天際全民音樂舞台,每周五、六、日三天舉辦音樂節、音樂會等活動,吸引眾多音樂和旅游愛好者參與。
同時,還請音樂專家創作了《黔東草海》主題歌曲。“風車轉起來,風箏飛起來,馬兒跑起來……”銅仁學院音樂教授崔德虎在藍天白雲下的草場上一邊採風一邊創作。
“自天際音樂會舉辦以來,游客每日都在增長,一天隨隨便便700多輛小車上山,鄰近的湖南游客將近佔一半。”盤石鎮組織委員、宣傳委員、統戰委員石啟志介紹。
同時,政府以打造特色夜經濟為突破口,在黔東草海引入燈光秀、露營、夜市美食街等項目,極大豐富了游客的夜間娛樂選擇,拉長了游客在景區游玩和消費的時間。
自今年5月黔東草海旅游景區試營業以來,游客在景區游玩時間從平均2個小時增加到5個小時,增值達150%。
追拍過無數日落,竟被黔東草海的晚霞驚艷失語
若你問黔東草海最不能錯過的時刻是什麼?答案一定是日落時分。
當夕陽緩緩沉入群山的輪廓線,萬畝草海被染上層層疊疊的霞光,風裡裹著青草香與苗歌的余韻,那畫面足以讓所有關於“浪漫”的想象落地。
不必等一場長途跋涉的草原之旅,在黔東草海,就能遇見“把天空染成調色盤”的極致晚霞。傍晚6點,原本翠綠的草甸開始被夕陽鍍上金邊,遠處的牛羊群放慢腳步,影子被拉得長長,像散落在草海間的黑色剪影。
此時,找一處緩坡坐下,風拂過發梢,能清晰聽見草葉摩擦的沙沙聲,連同遠處隱約的苗家炊煙,都成了日落的“背景音”。
隨著太陽逐漸下沉,晚霞開始“施展魔法”——先是天邊泛起淡淡的橘粉,接著橙色、緋紅、淺紫層層暈開,像有人用巨大的畫筆在天空肆意揮洒。
草海也跟著“換衣裳”,從翠綠變成金色,再到溫柔的粉紫,每一片草葉都折射著霞光,走在其間,仿佛踩進了發光的夢境。偶爾有飛鳥掠過天際,翅膀沾著晚霞的色彩,瞬間給靜止的草原畫卷增添這麼多靈動。
最妙的是日落之后的“余韻時刻”。霞光慢慢褪去濃烈的色彩,轉為柔和的淺藍與米白,草海恢復了寧靜的翠綠,遠處的苗寨亮起零星燈火,晚風裡傳來苗家人悠揚的歌聲。這時若和同行人圍坐,分享一瓶當地的苗酒,或是開心地聊著天,此刻連時間都變得格外溫柔。
許多游客說,在黔東草海看一次日落,才懂“治愈”的真正含義——不是壯闊到震撼,而是細碎到入心的美好。
“我去過新疆、內蒙古的草原,但黔東草海的日落最讓我心動。” 來自廣州的游客王海告訴記者,去年他帶著家人來到這裡,愛人坐在草地上看著晚霞,突然說“這輩子沒見過這麼好看的天”,那一刻他覺得所有的長途奔波都值了。
“這裡的浪漫不是那種壯闊到讓人敬畏的,而是細碎入心的美好,比如草葉上的露珠、傍晚的一陣風,這些小細節讓人覺得特別舒服。”王海說。
科技賦能詩和遠方,轉動的風車正為浪漫“充電”
當人們沉醉於黔東草海“風吹草低見風車”的浪漫景致,或許很少有人留意,這些緩緩轉動的白色“巨人”,不僅是治愈系風景的顏質畫卷,更是科技賦能下的“綠色能源先鋒”。
它們以風為媒,將自然之力轉化為清潔電能,讓“為浪漫充電”從詩意比喻變成可觸摸的科技現實。
當風拂過黔東草海,成片白色風車緩緩轉動,與翠綠草甸、湛藍天空構成醉美畫卷——這個被游客稱作“貴州浪漫地標”的景觀,如今因科技賦能增添了硬核內涵。
記者從鬆桃縣供電部門和文旅部門獲悉,草海風電項目通過智能捕風、生態運維等技術創新,實現“景觀價值”與“能源價值”雙提升,讓“風車為浪漫充電”的詩意表達,變為融合科技與自然的現實。
不同於傳統能源項目,黔東草海風電項目在建設與運維中,始終以“不破壞生態”為前提,通過科技手段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
記者在現場看到,每座風車底座僅佔用約20平方米土地,採用“微創基坑”技術施工,避免大面積開挖破壞草甸植被﹔項目配套的輸電線路全部採用地下電纜敷設,地表僅留存小型檢修井,與草海景觀融為一體。
隨著風車的“科技屬性”被更多人解密,黔東草海的文旅價值也隨之提升,風車與星空構成的“獨特景觀”,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
“今年上半年,草海景區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300%,周邊不少游客專程帶小孩來看風車。”正在景區考察的盤石鎮黨委書記石晉勛介紹,下步將結合風電項目開發“綠色能源研學路線”,推動“生態觀光+科技體驗”融合發展,讓風車不僅為電網“供電”,更能為鄉村振興“賦能”。
當最后一縷霞光揉碎在草葉尖,黔東草海便輕輕褪下橘紅的紗衣,裹上一層朦朧的黛色。風漸漸放緩了腳步,白天裡翻滾的草浪收了勁,隻余下草葉相觸的沙沙聲,像大地在低聲呢喃,仿佛為夜幕登場鋪墊溫柔的序曲。
黔東草海的夜,星星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風景,而是能與你悄悄對話的伙伴——它們落在你的睫毛上,映在你的眼眸裡,陪你聽風、聽虫鳴、聽草海的心跳。
這樣的夜,沒有城市霓虹的打擾,隻有星空與草海的相擁,每一顆星子都在訴說微風的溫柔,每一寸草地都珍藏這份與星光的約定。
只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小草荒地也能變“生態寶藏”
說到黔東草海,很多人會被“家門口的草原”風光所吸引。萬畝綠毯起伏,牛羊點綴其間,隨手一拍都是治愈系畫面。
但這片“芳草萋萋”的背后,更藏著一場跨越10余年的生態守護,每一棵小草的蔥郁,都寫滿了生態保護的深遠意義。
回溯往昔,草海所在的鬆桃盤石鎮,曾是典型的喀斯特荒山荒坡。裸露的岩石、稀疏的雜草,不僅讓土地失去了生機,更因水土流失嚴重,制約著當地生態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009年,隨著扶貧種草養畜項目的落地,一場“生態修復戰”正式打響。當地結合喀斯特地貌特性,篩選適宜生長的優質草種,通過科學種植讓荒山“披綠”﹔同時建立生態管護機制,禁止過度放牧、亂砍濫伐,讓草地有了休養生息的空間﹔配套建設水利設施,緩解干旱對草地的影響……
如今,草海早已不是單純的“景觀草地”,而是名副其實的“生態屏障”。
萬畝草地像一張巨大的“綠色海綿”,牢牢覆住土壤,有效遏制喀斯特地貌的水土流失,讓曾經貧瘠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草地生態系統的形成,為鳥類、小型哺乳動物提供了棲息地,越來越多的候鳥在此停留,野兔、野雞等動物時常出沒,生物多樣性逐漸豐富。
“更重要的是,草地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調節局部氣候,讓周邊區域的空氣更清新、氣候更宜人,讓草海成為黔東最重要的‘生態氧吧’。”盤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姜毛說。
這份生態守護,還實現了“生態效益”與“民生效益”雙贏。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當地政府發展生態旅游,游客踩著草地賞景,卻不會破壞植被﹔苗族同胞依托草原開展民俗體驗活動,既傳承了文化,又通過旅游增收。
這種“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模式,讓黔東草海擺脫了“開發就破壞”的困境,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旅游之路。
隨著黔東草海的名氣越來越大,游客源源不斷地涌入,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致富新機。
近幾年,看到來草海的游客越來越多,當地村民龍秀蓮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草海開了一家小吃攤,賣些米豆腐、炸洋芋、風箏和礦泉水等。
“剛開始生意一般,一天只能賺幾十塊錢,后來我發現游客喜歡吃我們本地的特色小吃,就做涼粉、烤玉米、臘肉串,預計一年能賺個六七萬元,比以前種庄稼強多了!”龍秀蓮笑著說,現在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她的小吃攤就擠滿了游客。
隨著生意的火爆,龍秀蓮小吃攤已擴大了規模,家裡的丈夫和老人也上山來幫忙。“現在村裡好多人都在草海這裡開商店,大家一起賺錢,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為了讓村民更好地依托草海增收,盤石鎮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免費為村民提供創業培訓,教大家經營管理、服務禮儀、食品安全知識﹔整合資金完善景區基礎設施,修建停車場、旅游廁所、游客服務中心等。
“為了方便游客游玩,我們統一規劃餐飲、體驗項目,同時加強對旅游市場的管理,規范物價,避免惡性競爭,保障游客權益。”盤石鎮黨委副書記龍長海說。
從試營業以來,短短3個月,村集體經濟增收50.7萬元,共接待游客車輛3萬多台(未含摩托車游客),人數達20多萬人。
如今,盤石鎮圍繞黔東草海發展了19家商戶,包含露營、滑草、食雜貨、旅拍、燒烤、梵淨抹茶精釀等多樣化經營內容,其中10多家商戶日收入達1000元以上,帶動200多名村民就業。
“以前我們村年輕人都是出去打工,現在好多人又回來了,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何必舍近求遠呢!”桃古坪村黨支部書記龍政權說,草海不僅讓荒山變綠了,還讓村民的腰包變鼓了,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
如今走進黔東草海的“芳草萋萋”,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美景,更是生態保護的豐碩成果,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
草海用10余年的蛻變証明:哪怕是曾經的荒山,只要用心守護,就能變成滋養生命的綠洲﹔哪怕是不起眼的小草,只要堅持可持續發展,也能成為惠及百姓的“生態寶藏”。
未來,當再次走進黔東草海,會更加懂得這片草地的珍貴,它不僅治愈著人們的疲憊和焦慮,更守護著這片土地的美好未來。在黔東鬆桃,這份守護值得永久銘記:生態保護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藏在每一寸綠色裡的堅持與責任。(記者:文波、麻佔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