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行進中國丨“數智”企業“進村辦公”

人民網“行進中國”貴州調研採訪團
2025年08月27日08:04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5年前,當聽聞有企業計劃到村裡的小蘭山上打造數字文化產業園時,貴陽市觀山湖區朱昌鎮高寨村黨支部書記林鑲的第一反應是“開玩笑”。

彼時的高寨村,雖地處貴陽城郊,發展卻仍依賴傳統路徑——靠農業種植、靠畜禽養殖、靠鄉村旅游。“對數字文化產業,我們既不了解,也沒想過能和村子扯上關系。”林鑲回憶道。

高寨村一角。人民網 陽茜攝

高寨村一角。人民網 陽茜攝

很快,觀山湖區政府與合作企業為村民們勾勒出一幅更細致的藍圖:企業總部入駐后,以“數字 + 文化”為主題,引入數字視聽、文藝文創等新興產業,打造城市近郊的數字生態產業村落。

“數字村落”“文化鄉村”,新穎且貼合鄉村發展的構想,漸漸打消了村民們的疑慮,大家最終一致決定:“干!”

然而,決定容易,從“0 到 1”的突破遠比想象中艱難。

用地手續辦理、生態紅線規避,成了項目推進的首個難題。要建辦公樓,可村裡的土地多為集體用地,這一核心問題咋解決?

“項目規劃建設遵循‘三不’原則。”林鑲給出了答案,“我們採用‘政府 + 企業 + 村落’共建共享模式,建設過程中嚴格遵守各項政策法規,不觸碰生態底線與政策紅線﹔不主動搬遷當地村民,最大程度保障大家的生活安穩﹔不改變當地村容村貌,留住鄉村原本的模樣。”

高寨村“數字游民”小院一角。人民網 龍章榆攝

高寨村“數字游民”小院一角。人民網 龍章榆攝

其中,建筑採用租賃形式,產權歸村集體所有,村民則能通過租賃收益反哺鄉村建設。在這一原則的指引下,企業總部、數字視聽園區大樓、服務綜合體等建筑,先后在廢棄雞舍、閑置地塊及老舊廢棄建筑的基礎上拔地而起,既盤活了沉睡資源,又避免了資源浪費。

用地問題剛解決,招商難題接踵而至。一座藏在山裡的產業園,沒有成熟的商業氛圍,企業願意“進山辦公”嗎?

“把特色做足、把長板做長!”貴州多彩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專員邱子安分享了關鍵的招商思路。在政府的引導下,該公司承擔“鏈主企業”責任,重點瞄准長期合作的數字視聽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精准開展招商工作。

高寨村內“新村民”在辦公。人民網 陽茜攝

高寨村內“新村民”在辦公。人民網 陽茜攝

事實証明,鄉土氣息與產業活力並非不可兼容:“數字 + 文化”的規劃方向科學合理,“共生、共創、共贏”的合作模式切實可行,兼具生態綠意與鄉愁韻味的辦公環境別具吸引力……這座山裡的產業園,憑借獨特優勢贏得了企業認可。如今,40余家企業入駐“進村辦公”,一批追求靈活辦公的“數字游民”、深耕內容創作的網絡“大 V”也紛紛加入。

企業越聚越多,員工數量不斷增加,服務保障的壓力又隨之而來:村裡現有的生活、工作配套設施,能滿足大家的需求嗎?

林鑲以出行保障為例算了一筆“民生賬”:為破解員工從市區到村裡的出行難題,政府積極協調交通部門,開通了往返地鐵站與村落的定制公交﹔村裡牽頭組織從事出租車、網約車行業的村民,建起了專屬服務群,確保能優先、及時響應企業員工的出行需求﹔本地民宿業主也主動讓利,為需要留宿的員工提供住宿優惠……“政府牽頭、村民參與、企業配合,大家共商共建、多頭行動,各項配套設施正一步步加快完善。”

高寨村一角。人民網 龍章榆攝

高寨村一角。人民網 龍章榆攝

隨著一個個難題被攻克,曾經的藍圖正逐步變為現實。如今的高寨村,先后獲得“全國首個數字文化產業生態村落”“全國第二批數字鄉村試點地區重點項目”等亮眼招牌。科技、文化、生態、鄉愁、旅游等多元要素在此匯聚融合,讓這座城郊村落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新村民帶來了新業態。入駐企業打破行業壁壘,跨界融合發展,培育出影視內容拍攝生產、視聽內容審核、視頻內容數據標注、旅游康養、文化創意等優勢互補的特色產業業態。預計到2025年年底,該產業園的年產值有望突破10億元。

——老村民換了個新活法。在入駐企業的帶動下,超過50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不用再背井離鄉謀生。村民陳士榮將家中300余平方米的閑置房屋出租,改造成了“創舍游民小院”,“不僅讓‘數字游民’有了安穩的落腳點,我每年還能新增4萬多元收入。”

高寨村一角。人民網 龍章榆攝

高寨村一角。人民網 龍章榆攝

更讓林鑲欣慰的,是村裡孩子們精神面貌的悄然改變。

“以前,孩子們對未來職業的認知有局限,眼裡似乎隻有務工、務農兩條路。”林鑲說,企業進村后,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接觸人工智能、數字文化等前沿領域,科技與文化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扎根。“他們看到了更寬廣的世界,對未來也有了更多想象。這件事,對高寨村下一代的成長發展,有著非凡且長遠的意義!”(趙靜、龍章榆、高華、陽茜)

點擊進入專題

點擊進入專題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