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藏著一座社區的“靈魂”! 南明區圖書館何以“拴住”三代人的心

微風吹過花果園的街角,隱匿在高樓大廈裡的南明區圖書館,層層疊疊的書脊在燈光下泛出溫潤的時光痕跡,油墨與舊紙的氣息在空氣中靜靜交織,仿佛編織成一片無形的經緯。
在這裡,每一本書都像一隻沉睡的“精靈”,正等待被翻閱的手指輕輕喚醒,而當讀者推門而入的那一瞬,他們便與這滿室書香,撞了個滿懷,與書中的“精靈”,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南明區圖書館一隅。
一年借書190冊:她是圖書館裡的“小常客”
旭日初升,霞光沖破夜色的裹挾,讀者們奮斗的身影,開始倒映在圖書館透亮的窗壁之中。
在南明區圖書館一隅,總能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扎著馬尾辮的小女孩安靜地坐在靠窗的位置,手捧一本書,目光專注,仿佛整個世界都凝聚在紙頁之間。她叫陳藝語涵,今年剛升入初一,而這座圖書館,早已成為她童年最溫暖的“第二課堂”。
南明區圖書館一隅。
六年前,剛上一年級的陳藝語涵被媽媽牽著手第一次走進南明區圖書館。那時的她個子小小的,連書架上的書都夠不著。媽媽告訴她:“書裡有另一個世界。”從那天起,每周的閱讀時光成為了她的習慣。如今,六年光陰流轉,陳藝語涵已從稚嫩的小學生長成了愛思考的少年,而圖書館也見証了她一路的成長。
“我最喜歡看文學小說,能給我帶來很多靈感。”陳藝語涵笑著說,“讀多了,寫作文時總能用上幾句。”在她看來,閱讀不僅是愛好,更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教會她表達、思考與共情。
南明區圖書館離她家步行約20分鐘,這個“剛剛好”的距離,讓閱讀成了她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部分。假期裡,別的孩子或許在游樂場嬉戲,陳藝語涵卻更願意帶動弟弟和同學走進圖書館。“我跟他們說,這裡比手機有意思多了。”
南明區圖書館一隅。
六年來,陳藝語涵幾乎見証了圖書館的每一次變化。她記得小時候知道這裡的人並不算多,座位總有空閑。近幾年,不僅來的人變得更多了,周末常常一座難求,圖書種類也越來越豐富,活動也越來越多,不僅可以參加有趣的活動,還能通過讀書積分可以換取文創禮品。“書變多了,氛圍也更好了。”她感慨道。
作為全年度借閱量最高的讀者之一,陳藝語涵幾乎每年在圖書館的閱讀評優活動中都能捧回獎狀。工作人員都記得這個愛笑又執著的女孩:“她不是為了獎狀而來,而是真的愛書。”
“如果有一天圖書館沒有了,我會覺得心裡空空的。”談及未來,陳藝語涵語氣認真。對她而言,這裡不只是藏書的地方,更是承載夢想與陪伴的港灣。
書冊翻動的聲音裡,藏著城市柔軟的韻律。在快節奏的時代裡,陳藝語涵用靜默的閱讀守護著內心的豐盈。而她只是一群熱愛閱讀的孩子們的縮影,始終讓圖書館有著一盞亮不滅的燈。
南明區圖書館一隅。
六旬老人的“精神家園”:圖書館裡的時光與思考
在這個書香四溢的空間裡,除了年輕的“小常客”,也常能看到頭發花白的老年人們,他們對知識的虔誠,與年輕學子的奮斗身影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跨越代際的精神傳承畫卷。
南明區圖書館一隅。
69歲的韋明偉爺爺輕輕打開報紙,目光在紙頁上緩緩游走,像一位考古學家小心翼翼地拂去歷史的塵埃。在喧囂的城市中心,這方靜謐的閱讀空間已成為他晚年最珍視的精神棲息地。
自2023年韋明偉發現這裡有圖書館后,他總喜歡來這裡看書看報。回憶第一次走進圖書館時的感受,他說:“沒想到這裡有這麼好的環境,能免費看報讀書,真是國家的福利。”韋明偉尤其喜歡歷史類書籍,借閱過《紅軍長征記》后深受觸動,“書中描寫紅軍長征在貴州的故事,讓我更體會到黨和國家發展的不易”。
在這裡,韋明偉仿佛找到了廣闊天地,他還特別享受哲學書籍帶來的思考,“讀哲學時有種跨越時空的感覺,就像仰望星空,讓人心潮澎湃”。相比商業書店的休閑氛圍,他更青睞圖書館的專注環境,“這裡能讓人沉下心來深度閱讀”。
讓韋明偉感觸最深的是圖書館裡年輕學子的身影。“現在用功的學生越來越多了,他們讀書的熱情很珍貴。”他建議圖書館多舉辦針對青少年的創新講座和辯論活動,“年輕人想象力豐富,思想碰撞能激發更大能量,這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很重要。 ”
南明區圖書館一隅。
去年參加圖書館的讀者座談會,韋明偉感受到“提前過年般的喜悅”。他特別提到關於本地文化資料的收藏價值,希望能系統梳理這些地方文獻,讓更多人了解本地的歷史文化。最令他感慨的是,與老友時隔五十年的未見,重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特意帶著他們來參觀了圖書館,“我想讓他們知道,這裡是我們這代人年輕時不敢想象的精神家園”。
午后陽光洒落在圖書館裡,韋爺爺的身影與其他讀者融為一體,深受書本裡前輩們的故事觸動的他,低頭喃喃自語“我又能為后人做些什麼呢?”
這位銀發老人的閱讀故事,不僅是對知識的追求,更是一個普通市民對精神生活的向往。
一書一世界:一位圖書館人的筑夢之旅
獲評全民閱讀基地﹔運營七年讀者接待量達180萬余人次﹔“圖書館奇妙夜”“世界讀書日”“書香大拜年”等公益文化活動成為特色IP……一座圖書館能留住讀者,離不開背后那群默默守護的人,遲敏就是其中之一。
南明區圖書館一隅。
2017年,遲敏接到工作任務——在南明區要新建一座公共圖書館,這也是區級的第一座圖書館,項目由她負責推進。選址、規劃設計、裝修……從那天起,推進圖書館的建設成為了她最重要的事兒。她說:“圖書館不只是一個放書的地方,而是一個讓人願意坐下來、享受閱讀的所在。”這句話,也成了她后來所有工作的初心。
2018年6月,圖書館正式開館,然而,運營管理卻比想象中更難。開館之初,藏身於高樓之中的南明區圖書館,訪客並不多。“圖書館對提升城市文明與市民素養至關重要,既然建成了,我們就不能讓它成為擺設。”遲敏說。
南明區圖書館一隅。
於是她帶著團隊一點點摸索、一次次嘗試。讀者找不到,就多設置標識標牌﹔圖書館知曉率不高,就加大宣傳,主動走出去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漸漸地,這座圖書館被更多人知曉,這項公共服務的價值,也能夠真正落到實處、惠及讀者。
“我們還創新了運營管理模式,是全省首個採取社會化運營模式進行管理的縣級公共圖書館。”遲敏說,社會化運營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會力量參與,既解決了人員編制緊張、服務需求大的難題,還吸引了一批高素質的服務人才,為讀者提供更專業、更貼心的服務。
吸引來了讀者,也有了專業的服務隊伍,如何才能真的留住讀者呢?遲敏和團隊始終把讀者放在第一位,他們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收集讀者的書籍需求,定期進行補充完善。同時,對借閱量高的讀者進行表彰,並將他們的照片展示在館內,增強榮譽感和歸屬感。
南明區圖書館一隅。
“最受歡迎的是我們的‘圖書館奇妙夜’‘書香大拜年’等文化活動,還有讀者專門‘蹲點’,等待活動開場。”遲敏說,僅去年一年,圖書館就舉辦了190余場活動,今年也已開展了80余場。此外,圖書館還聯動讀者,開發系列文創產品,並通過積分兌換機制,鼓勵讀者借閱、參與活動,形成可持續的閱讀生態。
南明區圖書館一隅。
除了推廣閱讀,圖書館還肩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從2019年起,遲敏帶領團隊打造“黔文傳承”活動品牌,與貴州省非遺中心等單位合作,開展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工作。如今,在圖書館內就設有一個專門的展區,讀者不僅可以觀看非遺展示,還能參與相關活動,親手體驗傳統手工藝,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溫度。
七年時間,一座圖書館改變了一個區域的文化氛圍。遲敏用她的熱愛與堅持,讓這裡不僅是書的海洋,更是夢想的起點、溫情的港灣。而這,正是她筑夢之旅最美的意義。
南明區圖書館一隅。
一座“精神富足”的城市,才能安放人們最美好的生活夢想。當暮色漸染窗櫺,館內的燈光次第亮起,猶如文明之火生生不息。南明區圖書館也將繼續書寫與城市、與讀者的溫暖故事……這方人間天堂,以溫潤而持久的力量,用書香編織著城市的精神圖譜,潤物無聲地滋養著每一個向往美好的心靈。(文/圖 周誼、許巧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