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石阡:作風建設激活力 基層一線展新顏

2025年08月22日11:31 |
小字號

自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學習教育以來,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積極將學習教育與集中整治、問題整改及推進醫德醫風建設等工作有機結合,通過深入學習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進一步錘煉廣大黨員干部黨性修養,持續優化務實作風,這場滌蕩在泉都大地的作風之變讓基層一線發生了大變化。

心系“一老一小” 護航朝夕美好

“社區這個老年食堂環境干淨整潔、還有不同的菜品和水果,安排的食物也符合我們老年人的飲食習慣,挺好的。”“像我們腿腳不便,他們也提供打餐送餐服務,幫我們送飯上門,現在好得很了。”近日,說起石阡縣臨江社區和城北社區兩個老年人食堂,不少老年人贊不絕口。

臨江社區老年食堂。

臨江社區老年食堂。

今年來,石阡以開展學習教育為契機,在深入開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專項整治中,托舉“一老一小”著力辦好民生實事,群眾口中的“老年食堂”便是其一。

數據顯示,社區老年食堂自運營以來,服務助餐人群超3.6萬人次,極有效地解決了居家老人日常就餐問題。

校園餐關乎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和飲食安全。今年來,石阡聚焦群眾關切,堅持以“開門教育”為抓手,廣泛聽取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推動校園餐集中整治工作向縱深發力。

一方面,聚焦食品安全,縣多部門開展聯合集中整治行動,對全縣開餐的學校食堂進行了全覆蓋監督檢查,對人員健康管理、原料控制、進貨查驗、加工制作過程、餐飲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樣等關鍵環節嚴格把關,實現採購、運輸、驗收、存儲等環節全過程可視、可控、可追溯管理。同時,建設了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智慧監管平台,目前建設率和在線率均達100%。家長及社會各界能夠通過互聯網實時對食堂進行監督,這一舉措極大地增強了校園餐食品安全的透明度,讓家長們更加放心。

教育會現場。

教育會現場。

另一方面,全力提升就餐環境與設施設備,投入資金改擴建石阡中學、第一初中等學生食堂,添置食堂設備,為師生提供了更加舒適、衛生的就餐環境。同時,新建改造城區一小、二小及城區部分幼兒園食堂10個,讓6000余名學生能夠吃上營養午餐。

今年來,全縣校園餐領域發生了諸多令人欣喜的變化,學生們吃得更加安全、健康、營養,身體素質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家長對學生在校就餐的滿意度大幅提升,對校園餐更加放心。學校也通過規范管理,提升了食堂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為教學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后勤保障。

樹立良好醫風 建設和諧關系

日前,一副寫有“鼓勵暖心助順產 仁醫守護迎新生”字樣的錦旗送到了石阡縣中醫醫院婦產科。原來,市民於先生為感謝醫護工作人員在妻子分娩過程中給予的專業指導與悉心照料,便特意制作錦旗送到醫院,以表謝意。

“整個生產過程中,醫護人員始終保持溫和的態度,用專業的醫療技術和人性化的關懷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這份感激之情難以用言語表達,所以才用送錦旗的方式表示感謝。”於先生說。

錦旗的背后不僅是對該院婦產科團隊工作的肯定,也是全縣衛生系統開展醫德醫風集中整治后,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質量提升的一個生動縮影。

石阡醫衛系統系統推進醫德醫風建設。

石阡醫衛系統系統推進醫德醫風建設。

今年來,石阡醫衛系統以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為契機,系統推進醫德醫風建設,系列舉措讓醫護人員服務意識顯著增強,醫患溝通更加順暢,群眾就醫體驗持續改善,行業風氣為之一新。

“我院重點通過強化制度約束,扎緊‘籬笆牆’,深化思想教育,筑牢‘防火牆’及暢通監督渠道,架設‘高壓線’等方面來系統施治抓整治,集中整治開展以來,醫德醫風建設呈現出整體推進、持續向好的良好態勢。”石阡縣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彭強說。

彭強口中的“良好態勢”具體體現在:集中整治開展以來,該院服務態度明顯改善,門診患者滿意度提升至91.3%,住院患者滿意度達到93.5%,患者就醫體驗切實改善。同時群眾就醫感受提升,診療流程進一步優化、加強導診服務等措施,患者就醫突出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今年以來,醫院收到的表揚信、錦旗數量同比增長17.2%,有效投訴量下降31.3%,群眾認可度穩步提升。

管好農村三資 守好集體家底

眼下,石阡縣困牛山村100余畝黃豆已然成熟,十余人正在採收。再過不久,這片田土將種上油菜。而依托50余畝土地,該村種植的太秋甜柿也將在下月成熟上市。用困牛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鞠華國自己的話說,那就是困牛山的資源是“閑不下來的”。

該村借助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產業,為農民拓寬增收渠道﹔借助紅色文化資源,積極打造集遺址保護、紀念展示、教育體驗於一體的紅色旅游景區及研發手工藝品、紀念品等紅色文創產品,“物盡其用”在困牛山村處處有所體現。

石阡縣困牛山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正忙著趕制240余份農特產品銷往新華社總部北京。

石阡縣困牛山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正忙著趕制240余份農特產品銷往北京。

得益於“三資”有效整合和盤活,今年來,接待游客近4萬人,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77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余元。同時,該村已發展紅色民宿4家、農家樂7家,單戶年收入最高超3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收入從2020年1.08萬元躍升至2024年2萬元以上。

農村集體“三資”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關乎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今年來,石阡縣將持續深化整治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作為檢驗學習教育成效的陣地之一和檢驗干部素質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通過立足於本地資源稟賦,圍繞“山水茶城”四張特色名片,將“三資”管理深度融入縣域經濟發展戰略中,實現了資源向資產、資產向資本的轉變,開創了一條具有黔東特色的“三資”管理新路徑。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以學促干提質效,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在盤活山地資源釋放生態價值、做優水經濟延伸產業鏈條及做強茶產業推動增值變現等方面積極作為,通過完善制度體系,創新監管手段等舉措切實推動資源向資產、資產向資本的轉變,讓廣大群眾的‘家底’能變現。”石阡縣集體經濟發展中心主任田志強說。(圖/文 白雪)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