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本網原創

行進中國 | “世界第一高橋”長成記

人民網“行進中國”貴州調研採訪團
2025年08月16日08:06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建設中的花江峽谷大橋橫亙於峽谷之上。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建設中的花江峽谷大橋橫亙於峽谷之上。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山高水急,峽深千米,貴州花江峽谷被地質學家稱為“地球裂縫”。

如此天塹之上,“橫豎”皆創世界之最的花江峽谷大橋正拔節生長——1420米的主橋跨徑,成就“山區第一跨”﹔625米的橋梁高度,問鼎“世界第一高”。

戴好安全帽,貴州交投集團所屬橋梁集團六安八標項目副經理王淞鈺帶領“行進中國”貴州調研採訪團登上橋面,縱覽建設全貌。驕陽炙烤下,高空纜索上的建設工人正為大橋涂刷水灣藍“彩衣”,主塔塔吊搖臂來回移動,各施工點一派繁忙景象。

建設工人正在進行涂裝作業。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建設工人正在進行涂裝作業。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一天也不能耽誤,一點也不能馬虎。”王淞鈺介紹,當前工程總體進度已超98%,預計9月底即可通車運營。這句時常挂在大橋建設者嘴邊的“兩個不能”,前者關乎進度,后者堅守標准。

逾越峽谷建橋的重重困境,讓花江峽谷大橋疊滿“高精尖”屬性。峽谷風是繞不開的難關,花江峽谷最高風速可達14級,王淞鈺打了個生動的比方:“碗口粗的樹木都能被連根拔起。”為此,項目團隊全方位採用專業激光雷達觀測分析,給風裝上“GPS追蹤器”。這項國內首創技術保障了施工及未來運營安全,也為今后山區大跨徑橋梁穩定性設計積累了寶貴經驗。

建設中的花江峽谷大橋橫亙於峽谷之上。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建設中的花江峽谷大橋橫亙於峽谷之上。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在持續突破中不斷創新,花江峽谷大橋已先后獲授權發明專利17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部分經驗被納入國家橋梁技術標准。

一橋橫亙,天塹變坦途。作為貴州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的關鍵控制性工程,花江峽谷大橋通車后,將使貞豐縣與關嶺縣兩岸的通行時間從原來的1小時大幅縮短至90秒。

大橋的生長,讓橋下貞豐縣小花江村的村民們看到了機遇。去年5月,在外務工的林國權返鄉,將自家小院改造成民宿。站在院子裡,大橋雄姿可盡收眼底。令人意外的是,大橋尚未通車,游客已絡繹不絕。“他們專程來看這座橫跨峽谷的超級工程,欣賞兩岸的奇峰秀水。” 林國權笑著說,民宿26個房間的預約已排到9月底。

站在小花江村的民宿院子裡,大橋雄姿可盡收眼底。人民網 陳潔泉攝

站在小花江村的民宿院子裡,大橋雄姿可盡收眼底。人民網 陳潔泉攝

大橋南端,一條嶄新的硬化路蜿蜒而下,通車后從橋上到小花江村僅需7分鐘左右車程。8月的小花江村都為迎接看橋游客忙碌著,新開的幾家農家樂也陸續挂上招牌……

橋梁即風景。作為貴州橋旅融合3.0樣板,花江峽谷大橋不僅能“遠觀”,更創新打造了深度體驗業態。“高空秋千、競速跑道、錨碇攀岩、空中漫步,有‘看頭’更有‘玩頭’。” 王淞鈺自信地推介橋旅業態。

大橋旁,以“觀光旅游勝地”為定位的雲渡服務區也正如火如荼建設中。目前,花江峽谷大橋橋旅融合配套設施建設進度已超90%,這裡未來將成為集科普教育、極限運動、文化展示、觀光旅游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體。

建設中的雲渡服務區與大橋同框。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建設中的雲渡服務區與大橋同框。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從“小而精”山區橋梁典范花魚洞大橋,到世界山區斜拉橋之最鴨池河大橋,再到折“H”型索塔高度世界第一的貴州雲霧大橋……貴州已建成各類橋梁超3萬座,在世界最高橋排行榜上包攬前三甲席位。

這些雲端虹橋書寫的中國基建傳奇,正化作文旅紐帶,以嶄新姿態吸引八方游客身至心至。壩陵河大橋、平塘特大橋與即將建成的花江峽谷大橋形成橋旅融合矩陣,共同探索橋旅產業新路。

萬橋飛架亦是觀察貴州交通巨變的重要切口。秉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精神,貴州2024年高速總裡程達9042公裡,公路總裡程突破22萬公裡。一條條通達四方的路、一座座跨越高山深澗的橋編織出“高速平原”,為黔貴大地高質量發展撐起了新骨架。(張玉珂、李瑞橋、趙靜、陳潔泉、涂敏、王秀芳、高華、陽茜)

點擊進入專題

點擊進入專題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