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小鎮 綠色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木黃答卷”

在武陵山脈主峰梵淨山腳下,有一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小鎮——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鎮。這座生態優越、產業蓬勃向上的小鎮,因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彪炳史冊。而今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與紅色資源,一手抓白酒、食用菌、茶葉等綠色產業,一手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傳承紅色基因,實現了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正逐步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家園,交出了一份獨具特色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靚麗答卷。
“紅色基因”點燃發展引擎
木黃鎮是一片紅色的熱土,見証了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重要時刻。1934年,紅二、紅六軍團在木黃勝利會師,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的篇章。這一歷史事件,賦予了木黃鎮深厚的紅色底蘊,也留下了木黃會師紀念館、紀念碑、會師柏等珍貴的紅色遺跡,這些紅色遺跡是木黃鎮的寶貴財富。在木黃會師紀念館內,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紅軍會師的場景和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吸引著眾多黨員干部和游客前往瞻仰學習。
“今年前7個月,木黃會師紀念館接待人數達11萬人次。千年古柏下,仿佛還能聽到當年紅軍戰士的誓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木黃人奮勇向前。”木黃會師紀念館館長、木黃村駐村第一書記冉光輝說,“為了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鎮裡積極挖掘紅色故事,整理相關史料,通過走訪當地老人、查閱歷史文獻等方式,收集了許多革命事跡,並將其融入鎮內的紅色文化建設。”
紅色基因的傳承,不止於紀念館的展陳。木黃鎮將紅色文化融入日常,將街道命名為“會師路”“長征街”,路燈杆上印著紅軍標語﹔每年“七一”,組織黨員在會師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年輕黨員還會結對幫扶困難群眾,用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紅色資源不僅是木黃的歷史底蘊、更是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引擎”。近年來,木黃依托會師遺址,打造了“重走長征路”研學線路,沿途設置“紅軍廚房”“戰地醫院”等體驗點,游客在互動中感受革命精神。如今,這條線路每年吸引數萬名黨員干部和學生前往研學、帶動了周邊農家樂、土特產店的發展。“守著紅色土地,不僅要記得過去,更要讓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才是對革命先輩最好的告慰。” 太黃村村民張新華老人的話,道出了木黃人的心聲。
“紅色元素”賦能綠色發展
清晨的梵淨山雲霧繚繞,山腳下的木黃鎮生機勃發。這座坐落於梵淨山西麓的小鎮,既是紅軍會師地,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樣板。近年來,木黃鎮以紅色元素為筆、綠色發展為墨,在新型城鎮化、白酒、食用菌、茶葉等領域書寫“紅綠交融”的振興篇章。 走進木黃鎮,紅牆灰瓦與青山綠水相映,會師柏廣場小徑整潔,長廊在綠樹掩映下更顯清幽。“紅色元素的持續賦能,離不開堅實的基礎支撐。”冉光輝的話道出了關鍵。2021年2000萬元省級紅色美麗村庄試點資金、2022年5000萬元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及200多萬元東西部協作資金相繼投入,完成路面提質、鄉村建設、停車場改造等工程,讓昔日“雨天泥塘”變身“紅色會客廳”。建筑外牆紅軍標語等元素成為鮮明標識。如今,全鎮森林覆蓋率近80%,23.58%的國土面積位於梵淨山保護區內,“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招牌愈發閃亮,紅色文化與生態底色共同勾勒出宜居宜游的新型城鎮模樣。
紅色文化釀入酒香。五甲村白酒產業園內,蒸汽裹著“1934”系列酒醬香漫出車間。依托東莞協作資金升級的生產線,採用循環風能降能耗,方米車間出酒率提升15%,產品銷往全國18個省市,帶動全縣種植酒飼高粱近6000畝,當地紅色IP與綠色生產讓百年釀酒工藝煥發新生。
紅色沃土滋養茶香。坪所村茶園裡,茶農採摘的嫩芽吸足了梵淨山的靈氣,通過“村集體+農戶”模式走向市場。依托紅色旅游客流,綠茶售賣為村集體經濟年增收40萬余元。“以前茶青爛在山裡,現在帶著紅色故事的高山茶成了香餑餑。”坪所村村支書邱國華說,“現在我們村280畝生態茶園與紅色文旅結合,讓茶葉既守綠色本底,又帶紅色烙印。”
從紅牆灰瓦的街巷到蒸汽氤氳的車間,從生產加工到茶香四溢的山坡,木黃鎮以紅色為魂、綠色為基,讓紅色元素成為激活綠色發展的“密碼”。
“紅色旅游”帶動共同富裕
木黃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與優美的自然生態。近年來,木黃以紅色旅游為產業升級核心引擎,深耕“紅色文化+生態旅游”融合模式,推動文旅產業提質增效,成為傳承紅色基因與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木黃樣板。
依托木黃會師地核心資源,木黃鎮系統布局紅色旅游。建成長征步道重現革命歷程,興建紅色民宿、紅軍餐廳還原歷史場景,同步打造金廠河沿河休閑步道,將紅色景點與綠水青山串聯成線,推出會師紀念館-長征步道一金廠河等多條集重走紅軍路、體驗革命艱辛、品味鄉村風情於一體的精品線路。“如今,游客在木黃既能感悟紅色歷史,也能品嘗金豆腐、天麻雞等特色美食。”冉光輝介紹,“全鎮已發展民宿5家、農家樂上百家,如今,紅色旅游成為我們鎮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撐點。”
為擴大紅色旅游發展,木黃鎮對外借力東西部協作,建成的美印橋既便利群眾出行,又串聯散落的文旅資源,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入優質旅游研學項目。對內創新“合作發展型、租賃服務型、資源盤活型”三型集體經濟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讓群眾共享旅游發展紅利。為持續深化“紅色+”融合,木黃通過提級改造紅色景點、建設研學拓展基地,推動紅色旅游與農業、文體產業跨界融合,形成集黨史學習教育、農旅觀光、休閑體驗於一體的紅色經濟示范帶,2025年上半年旅游接待人數達30萬人次。如今,木黃鎮不僅紅色旅游亮眼,白酒、食用菌等特色產業也蓬勃發展,群眾收入持續增長,一派環境美、生態好、產業興的景象。
如今的木黃紅色小鎮,正以嶄新姿態迎接四方來客。未來,木黃鎮將繼續深挖紅色文化內涵,完善旅游設施,提升服務品質,奮力打造全國知名紅色旅游目的地,讓這片紅色熱土在新時代煥發更耀眼的光芒,引領群眾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穩步前行。
採訪手記
初秋的木黃,層林漸染,透著一股別樣的厚重。踏上這片紅色土地,耳畔仿佛還回蕩著當年紅軍戰士的吶喊,眼前的紅色舊址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
1934年,賀龍、蕭克、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紅二、紅六軍團在木黃勝利會師,在此創建了黔東革命根據地,書寫了中國革命濃墨重彩的一筆。九十余載風雨兼程,木黃從未忘記來時的路。如今的木黃,紅色基因早已融入發展血脈。走進木黃,干淨整潔的街道旁,紅色主題壁畫隨處可見﹔煥然一新的紅軍街,商鋪林立卻不失紅色韻味,游客們在這裡聆聽紅色故事、感受革命精神。當地干部介紹,近年來木黃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不僅讓紅色文化得以傳承,更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曾經的貧困山村,如今吃上了“旅游飯”,農家樂、土特產店生意紅火,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在產業發展的賽道上,木黃同樣展現出奮進的姿態。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木黃大力發展旅游、白酒、綠茶等特色產業,建成了一個個標准化種植基地。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掙錢,腰包越來越鼓。從紅色旅游到特色產業,木黃正以實干篤定前行,書寫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新篇章。
採訪結束時,夕陽為木黃的紅土地鍍上了一層金色。看著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筆者深切感受到,木黃人民正接過老一輩革命家的接力棒,在新時代的征程上奮勇向前。相信在紅色精神的指引下,木黃必將譜寫出更加燦爛的發展篇章。(馬結華、羅燦、林秀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