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龍裡:深山裡的“楓香染”守護

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裡縣醒獅鎮谷新村谷汪寨的深山之中,雲霧如輕紗般繚繞,一處青瓦白牆的院落靜靜坐落於翠綠山林間,潺潺溪流聲為這座院落增添了幾分靈動。日前,這裡聚集了來自省內外的300余名社會各界人士,他們在為楓香染保護基地開館營業歡歌載舞。
陳靜正在用楓香油描畫。
進入楓香染保護基地,仿佛踏入畫布上的青瓷世界。展廳內,一床收藏的被面,是收集而來的傳承老物件,紋樣繁復,鳳凰、牡丹等圖案在棉布上舒展,盡顯百余年風採﹔展架上,融入現代元素設計的圍巾、玩偶、兒童服飾等,有的印著醒獅鎮獨特的山水輪廓,有的綴著孩子們喜愛的卡通元素,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美學在此實現了巧妙融合。
楓香染,是西南地區,特別是貴州黔南、黔東南一帶的一項布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制作工藝獨特,花紋雅致,獨具風格,寓意吉祥。圖案極具感染力,因色澤與青花瓷器極為相似,被譽為“畫布上的青花瓷”。
陳靜給孩子耐心示范指導。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借助楓香染的元素來畫畫,大家可以盡情想象,那些美麗的花紋就如同從大自然中自然生長出來一般。” 在培訓室裡,身著民族服飾的陳靜正耐心地給孩子們傳授楓香染技藝。
陳靜,是龍裡縣醒獅鎮楓香染保護基地的負責人,她不僅是楓香染的傳承人,還是布依服飾、布依山歌的傳承人。
她穿梭在孩子們中間,時不時蹲下身子,握著孩子的小手細心指導:“這裡的線條可以再流暢些,就像溪水流動那樣。”她的指尖輕觸畫布,示范著楓香染獨特的紋路走向。不一會兒,一幅幅充滿童趣的畫作逐漸成形。
陳靜正在染布。
陳靜之所以讓孩子們從小接觸楓香染,是因為她明白,活態傳承是非遺的根基。孩子從小接觸楓香染,不僅能讓他們從中汲取民族藝術素養,也能讓孩子們把楓香染這門非遺技藝傳承下去。她希望能把這門古老技藝在孩子們心中種下傳承的種子。
楓香染基地建在深山裡,環境雖然艱苦,但卻為楓香染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裡有豐富的楓香樹資源,水質純淨,氣候適宜,非常適合進行楓香染的原料採集和制作。
布由綠色變成藍色。
“我們用的楓香油,被稱為‘楓樹的眼淚’。在布上作畫時,這楓香油滴落在布上,仿佛祖先的靈魂蘇醒過來。作畫過程中,我們心中滿是神聖感,感覺在用筆與祖先對話。”陳靜向筆者展示楓香染制作過程時說道。非遺在現代年輕人中審美斷層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她希望在這片寧靜的土地上,為楓香染技藝打造一個純粹的傳承空間,讓人們能夠遠離城市的喧囂,靜下心來感受楓香染“畫布如畫心、黑白見乾坤”的傳統文化魅力。
楓香染傳承保護基地。
在展示楓香染的制作過程中,陳靜拿出一個裝著深褐色楓香樹脂的小陶罐。用毛筆蘸取楓香液,在白色的土布上繪制圖案。不一會兒,一朵精致的花型便躍然布上。隨后,將畫好的圖案放入染缸反復浸染。“布染是古法染,所以我們這個布放下去之后過幾分鐘拿出來氧化。你看現在是綠色的,它正在慢慢氧化為藍色。如果你一直放在裡面不動,就算是放一百年它都不會變色。”
手工繪制的民族服飾。
陳靜自幼在布依族文化熏陶中長大,曾在惠水、蘇州、贛州等地學習服裝剪裁,她經營的“陳靜布依坊”民族服飾店在龍裡縣頗具名氣,為滿足民族服飾多樣化的市場需求,2019年拜入國家級非遺楓香染傳承人楊光成門下,僅用4年時間就掌握了楓香染的全套技藝,將楓香染技藝融入服飾設計后,市場反應很不錯,經濟效益穩步增長。
隨著生意逐漸紅火,有了一定的積蓄后,陳靜萌生了回饋家鄉的想法。她與丈夫商量后,決定帶著技藝回到家鄉,在家鄉建設一個以楓香染服飾、布依服飾為主的基地,帶領鄉親們一同致富。
陳靜正在用楓香油描畫。
“剛回來時,看到村裡多是留守兒童和老人,孩子們放學就沉迷游戲,老人們不出門便無人交流。”陳靜說,“我想把孩子們集中起來,讓他們遠離手機學畫畫,也想給老人們提供一個掙零用錢的平台,比如我做衣服時,請他們幫忙釘扣子。哪怕一天隻有10元,能讓他們在一起交流,不那麼孤獨也好。”
“沒有政策托底,再好的技藝也飛不出大山。”談起基地的建設,陳靜十分感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一大困境就是經濟效益比較薄弱。“首先我們非遺一開始是不能變現的,鄉親們要養家糊口,開始的時候也有一部分人來學,但沒有堅持幾天。第二是這裡路不太好走,吸引不到多少人到這裡來。”
用楓香油脂作畫。
面對困難,陳靜和丈夫沒有放棄。他們首先組織父老鄉親進行了鄉村整治,修整了通村路,讓外面的人進得來。經過多方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2024年,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東西部協作投入130余萬元用於楓香染保護基地建設,完善了基礎設施,建設了展廳、工作間和培訓教室等。
保護基地建成后,極大激發了陳靜的創新創作激情,她將楓香染傳統技藝與現代元素相結合,開發出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如時尚圍巾、兒童卡通服飾、店堂飾品、桌面擺件等,針對中老年健身群體開發設計、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健身服飾更是深受消費者喜愛。
展架上的玩偶。
基地建成以后,這裡成為專家學者、民族文化研究者的勝地。“目前暑期研學課程基本上都排滿了,外面的人引進來以后,帶動周邊的老百姓增收,他們的土雞蛋、玉米這些土特產都能賣出去。而且人來了就有消費,也能拉動我們地方的經濟。”陳靜說。
展廳內。
夕陽西下,陳靜將新染好的布料挂在晒架上,藍白相間的紋樣在暮色中格外鮮亮。她對筆者說:“在東西部協作的支持下,楓香染保護基地已經初具規模。接下來我們想把附近心靈手巧的村民集中起來,教他們畫畫、做玩偶、手辦等,讓村民們都掌握楓香染技藝。”堅定的話語裡,有傳承人的堅守,更有新時代鄉村的希望。(文/圖 陳娟、冉燕、王家麗)
基地航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