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安置社區蝶變為“美麗風景區”

盛夏的清晨,朝陽給倚山而建的特色民房被上一層金色的面紗,月亮湖把牛頭山、虎頭山上層層疊疊的民房倒映在水中,形成一幅交相輝映的美麗油畫。
美麗油畫。陳湘飚攝
“民族風情非常濃郁,房子的建筑風格很獨特!”
“氣候太涼爽了,簡直就是避暑的勝地!”
“‘阿妹戚托’舞蹈太震撼了!”
來自重慶的幾個游客站在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的三寶塔下,一邊對眼前的美景拍照打卡,一邊發出心中的感慨。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三寶街道是全國唯一的整建制易地扶貧搬遷街道,街道核心區又稱阿妹戚托小鎮。小鎮共有3174戶16054人,居住著漢族、苗族、彝族、布依族、黎族等16個民族。各民族同胞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用勤勞的雙手把新家園悄然實現華麗轉變,從一個搬出大山的“安置社區”,蝶變為聲名鵲起的國家4A級旅游“美麗風景區”。
火把節。陳亞林攝
“‘火把節’太讓人難忘了!各民族的兄弟姐妹聚在一起,不分彼此,手拉著手、肩並著肩,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就像一家人一樣。中華民族的感情,像火把上的火焰,全都融在一起了!”上海游客劉仁軍一家在小鎮上住了一周,“就是為了感受‘火把節’的氛圍!”一談起“火把節”,一家人都興奮不已。
7月18日,以“彝火燃盛世·同心鑄和平”為主題的貴州晴隆第十五屆彝族“火把節”在阿妹戚托小鎮激情燃燒,吸引8萬多省內外游客紛至沓來。民族大巡游、別具一格的轉場舞、千人“阿妹戚托”舞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各族游客和群眾深切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感染著現場的每一個人。
阿妹戚托舞蹈。陳湘飚攝
“過去跳舞是愛好,現在跳舞是產業。”“阿妹戚托”藝術團團長文安梅笑著說,她是從老三寶鄉搬遷來的彝族姑娘。“舞步沒有變,內涵更豐富了。各民族姐妹一起跳,跳的不只是舞蹈,是各民族的心靈相通,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阿妹戚托”被稱為“東方踢踏舞”,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入選第十七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每天晚上,音樂聲准時響起。各族群眾身著盛裝,與四面八方的游客一起,攜手共同跳起歡樂的“阿妹戚托”舞蹈。整齊的舞步猶如一條無形的紐帶,把大家的心緊緊連在一起,跳出了文化自信,也跳出了各民族構筑共有精神家園的的美好生活新圖景。
錦繡生活。陳湘飚攝
“從前繡花隻為嫁妝,現在繡花不但養家更是傳承民族文化。”晴隆縣布依族服飾非遺傳承人李利發自內心地說。“老祖宗留下來的非遺文化,一定不能失傳,要傳承下去,更要創新轉化。”
她累計帶領189名各族新市民繡娘入駐民族非遺文化傳承體驗一條街,將各民族文化元素與時代需求相融合,推動民族服飾及文創產品熱銷海內外,一批資深“繡娘”走向了“錦繡”生活。
“我們在一起制作蠟染、繡花,手藝在交流,感情越來越親近。”苗族繡娘楊金枝說。
如今,這條街已聚集“布依垚”、“彝外婆”等20余家民族特色企業,涉及刺繡、蠟染、銀飾、服裝等。一件件氣韻生動、精美絕倫的民族手工服飾和文創產品,深受游客的喜愛、贊不絕口,紛紛穿戴體驗、打卡拍照。
“在老家時靠天吃飯,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在小鎮民族風情街經營特色小吃店的王正倫臉上洋溢著滿足。“現在守在家門口,游客天天有,日子安穩又有奔頭!”
美麗風景。陳湘飚攝
民族文化是小鎮的靈魂,小鎮是民族文化的載體。
為了推動民族文化旅游化,旅游帶動民族文化。建筑師們匠心獨具,為將深厚的中華文化符號在小鎮的肌理中得到彰顯,把苗族、彝族、布依族等民族建筑元素與圖騰符號巧妙運用在小鎮建設中。社區的兩座山坡分別打造成“牛頭”和“虎頭”圖案,建設具有鄉愁情懷的三寶塔和月亮湖。行走其間,游客和居民都能沉浸式體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風採。
每年的春節、元宵、端午、中秋和“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火把節”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節慶,各民族群眾和游客一起共同歡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阿妹戚托小鎮成了可觸可感的靚麗風景。
幸福笑臉。陳湘飚攝
人為“鎮”而來,“鎮”因人而興。2025年上半年,阿妹戚托小鎮景區共接待游客34.2萬人次,帶動各項消費4000余萬元。
近年來,三寶街道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街道、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4A級旅游景區等多項榮譽稱號。
夜幕降臨,廣場上“阿妹戚托”的“踢踏”舞步再次響起,月亮湖倒映著萬家燈火,也倒映在手牽著手、肩並著肩,同跳一支舞的一張張幸福笑臉上。(陳湘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