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 | 啟程“黔”行

七月驕陽似火,仁懷市長崗鎮茅坡村的廣袤田野上,沉甸甸的高粱穗飽滿欲墜,在烈日下泛著油潤的光澤,隻待開鐮的號角吹響。
仁懷市長崗鎮茅坡村,沉甸甸的高粱穗飽滿欲墜。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田埂外,寬闊的晒壩已打掃干淨,脫粒機被擦拭得锃亮,連空氣都蒸騰著備收的雀躍。“再有十天就開鐮了!”茅坡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智春抹了把汗,眼角眉梢裡滿是笑意。
任誰也無法想象,眼前這片孕育豐收的沃野,曾被石漠化生生奪走近四成土地。2019年,茅坡村打響土地整治攻堅戰——石縫裡填進新土,零碎的“巴掌田”連成了開闊平整的大塊地。
仁懷市長崗鎮茅坡村,成片的高粱鋪展到田野盡頭。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邁入2023年,高標准農田建設帶來質的飛躍。茅坡村的高粱產業實現了從犁地、播種、管護到收割、倉儲的全程機械化。更讓村民樂呵呵的是,村裡還摸索出高粱與蔬菜輪作的巧法子,讓土地四季生金。
“高粱收完種豌豆尖,每畝年產值近6000元。”楊智春盤算道,“種植高粱加上輪作的蔬菜,村民人均年收入穩穩超過2.2萬元!”
楊智春通過捆綁高粱莖稈的方式,防止倒伏。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7月29日,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貴州站正式啟動。活動首站,採訪團來到長崗鎮茅坡村,探尋當地如何緊抓高標准農田建設契機,以高粱為主導產業盤活山地資源的生動實踐,感受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
在仁懷,高粱借高標准農田建設重塑山地農業版圖﹔在貴陽,全國首個大數據交易所創新激活數據要素價值﹔在安順,黃果樹景區以沉浸式夜游描繪山水新韻﹔在六枝,“煤-焦-氫”項目憑精開技術延伸產業鏈……
7月29日,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貴州站正式啟動。人民網記者 涂敏攝
在為期一周的行程中,採訪團將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五年”主題,深入仁懷市、貴陽市、安順市、六盤水市,用基層視角講述中國創新驅動與深化改革的鮮活故事,捕捉發展脈搏。
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調研行於5月正式啟動,將持續到年底。活動期間,31支調研採訪團將充分運用融媒體報道形式,發揮人民網民文及18個外文語種傳播優勢,立體展現各地5年來的建設發展成就,激發團結奮進的精氣神。
2024年,人民網首次啟動“行進中國”調研行,340名年輕記者深入500余個基層一線點位採訪,推出600余件融媒體作品,在各平台總閱讀量超過15億。(張玉珂、李瑞橋、趙靜、涂敏、高華、王秀芳、陽茜、陳潔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