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鐵職院“鐵挽黔”實踐團以“四維四在”體系為貴州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7月13-26日,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鐵挽黔”實踐團(以下簡稱“實踐團”)再度深入貴州省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羅甸縣等地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粵黔兩地師生在平塘民族中學大合影。
本次實踐由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廣州鐵職院”)財經商貿學院組建,延續與安順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安順職院”)“六共二聯”協作理念,以“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宗旨,集結20名精通直播培訓、攝影剪輯、教育教學等技能的學生,在“副高教師+專業帶頭人+資深輔導員”的領銜帶隊下,通過“產業調研+直播助農+教育啟蒙+文化傳播”四維模塊,將粵黔協作延伸至鄉村一線,依托“在田野·在雲端·在課堂·在文脈”四在實踐形式激活當地產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黔地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產業調研:錨定需求靶心,繪制振興藍圖
實踐團於7月18日深入安順職院對口幫扶的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沙營鎮養牛村、坡貢鎮凡化村等多民族聚居區,7月20日深入安順古城,7月24日深入羅甸縣當地的農文旅企業,分別通過訪談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及實地調查法,精准定位各產業發展痛點。
實踐團成員於養牛村與凡化村通過訪談調查,全面了解養牛村布依族王大爺煩惱:“蜂蜜甜、面條筋道,可年輕人外出打工,我們老花眼不會用手機賣東西。”折射出該村肉牛養殖零散化、留守群體數字技能薄弱的困境﹔凡化村雖有5000-6000畝坡貢小黃姜的種植規模,但苗族種姜大戶龍大哥對著手機訂單發愁:“品質再好,開啟直播我們隻會拍簡單的內容,這樣的視頻吸引不了外人。”反映出當地缺乏直播團隊打造經驗、農民營銷意識較為薄弱等問題。
實踐團成員在大小井風景名勝區調研。
實踐團成員於安順古城通過問卷調查,調研結果顯示——游客來自12省(市、地區)印証跨地域輻射力﹔40.63%通過網絡平台、28.13%經朋友推薦了解,凸顯線上傳播與口碑效應,95%游客願推薦,彰顯文旅魅力發展潛力。游客認可美食、地戲等非遺及慢節奏氛圍,也建議增設路牌標識、巡邏引導,需以“產業升維”補基礎建設短板。
通過對羅甸縣當地多家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團隊成員發現當地農文旅企業的特色農產品雖獨具地域風味與生態優勢,卻存在銷售渠道難、品牌推廣難、團隊建設難三大發展瓶頸,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認可度有限、規模化發展受阻等突出問題。
為推動直播助農工作穩步開展,實踐團將上述調研結果作為重要依據,實踐團形成涵蓋電商、文旅、非遺傳承領域的3份《調研報告》,提出“開展針對性直播培訓、優化市場推廣策略、打造專業直播團隊”等超10條具有可行性、具體性和操作性的建議,助力各族群眾在產業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共繪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直播助農:直播激活市場,培育本土動能
實踐團基於各地調研結果,精准鎖定鄉村發展中的痛點與需求。圍繞直播助農這一核心方向,採用實地培訓、實戰演練、實景直播“三位一體”模式,全力激活鄉村市場活力。
實踐團通過對養牛村和凡化村開展2場針對性電商直播技能實地培訓,為養牛村的手工面條、蜂蜜等產品及凡化村苗族小黃姜、茶葉等民族特色產品,量身設計涵蓋平台規則解析、團隊架構搭建等電商直播全流程的16課時培訓體系。累計培育出“帶不走的本土直播團隊”50余人次,獲得村民100%好評,2戶農戶當場表達合作意向。
團隊成員深入羅甸縣當地農文旅企業,為企業負責人進行直播實戰演練。負責人李經理全程觀看演練后深有感觸:“我們目前的發展正需要接受系統的直播培訓以打造專業的直播團隊,你們的演練為企業的發展方向提供新思路,是我們當地很多企業發展的‘救命稻草’。”
實踐團成員給企業進行直播演練。
實踐團於安順古城開展3場實景直播,直播涵蓋非遺美食、古城文化、古潮共富等主題為古城宣傳注入活力。直播成效顯著,總點贊次數達75000次,直觀展現出古城魅力對雲端受眾的強大吸引力。
從民族村寨的特色產品到農文旅企業的發展新路,再到古城文化的雲端綻放,實踐團不僅留下了可復制的直播經驗,更點燃了鄉村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下一步,這些扎根本土的直播力量將持續發力,助力“黔貨出山”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書寫共富新篇。
教育啟蒙:搭建成長階梯,厚植團結根基
實踐團根據粵黔青少年成長發展的實際需求,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通過知識科普、互動體驗、多學科課程教學等多元形式,為兩地青少年搭建成長平台,助力區域青少年教育協同發展。
實踐團於7月13—16日在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科教城校區率先聯合粵黔兩地啟動“鐵路知識科普”“直播互動體驗課”等兼顧知識性與互動性的暑期特色課程。線上課程成效顯著,獲贊11.5萬次。線下以廣州青少年科技館為主陣地,組織在穗的粵黔青少年家庭通過高鐵模型拼裝、鐵路信號模擬操作等互動項目,讓兩地青少年在協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深化對鐵路科技的理解。課后,來自貴州黔東南的學生黃天澤表示:“這次研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一次心靈的聯結,希望以后能和廣州的朋友一起參與更多科技項目。”7月23日、25日分別在貴州羅甸縣玉湖社區、平塘民族中學開設鐵路知識科普、英語日常用語、積極心理輔導等課程,覆蓋300余名各族兒童,助力孩子們緩解成長壓力、提升綜合能力、增強文化自信。
實踐團師生與玉湖社區學生大合影。
從高鐵模型拼裝中的協作互助,到直播間裡跨越千裡的知識傳遞,實踐團不僅留下了豐富的課程資源與互動經驗,更架起了粵黔兩地青少年心靈相通的橋梁。
文化傳播:活化非遺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實踐團圍繞“紅色基因+非遺傳承+生態體驗”主題精心打造1條紅色研學路線,並通過鏡頭活化當地文化資源。
首日,實踐團首站走進王若飛故居,在“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箴言中深植革命初心,體悟紅色精神的時代內涵。隨后,探訪擁有600年歷史的安順文廟,梳理屯軍文化、多民族交融與儒家思想的共生脈絡。午后,成員們深入舊州古鎮,在負責人帶領下體驗屯堡小鍋茶制作,從攤青到干燥親歷綠茶工藝,感受黔茶產業的文化底蘊。
兩校領導及師生於安順文廟合影。
次日,研學路線延伸至非遺與生態交融的核心區域。在牛蹄關村探訪蠟染、古紙兩大非遺工坊,見証布依族手藝人以銅刀繪蠟紋、苗族以構樹皮抄古紙的傳統技藝。在蠟染博物館,沉浸式體驗畫蠟、浸染等工藝。此外,實踐團聯動安順職院,在社團活動室開展剪紙活動,兩校師生共繪“粵黔非遺聯盟”藍圖,為非遺傳承與民族團結注入長效動能。
期間,實踐團以鏡頭為媒介,將安順市十裡荷廊、牛蹄關村,羅甸縣大小井風景名勝區等點位串聯成線,拍攝系列宣傳片。影像中,既有十裡荷廊荷塘生態與布依族農耕文化的共生之美、牛蹄關村文旅融合的鮮活實踐,也有大小井風景名勝區的喀斯特地貌奇觀,定格了自然與文化的交融瞬間。
據悉,作為2025年“粵黔青芯”東西部協作青少年科普研學交流示范性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鐵挽黔”實踐團鋪就了粵黔協作向縱深發展的堅實路徑。(文/梁倩梅、張金、麥施萍 圖/“鐵挽黔”實踐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