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面具文化展綻放貴陽 共話遺產傳承新篇

作為2025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動之一,7月28日,“中國-東盟面具文化展覽暨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建設論壇”在貴陽舉行。來自韓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台北、澳門、北京、上海、雲南、福建、湖南、廣西、新疆、貴州等省市自治區的專家學者60余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建設。
開幕式現場。
此次論壇由貴州民族大學主辦,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共同承辦,貴州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協辦,重點聚焦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建設及儺文化傳承創新等議題展開研討。
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崔海洋致辭。
貴州民族大學副校長崔海洋介紹,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學科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民族文化遺產調查保護方面成果豐富。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文博專碩點為貴州培養了大批文博行業專業人才。學校西南儺文化研究院成立於2003年,為西南地區的儺戲、儺面具的保護、傳承、創新、開發與利用作出重要學術貢獻。這些學術積累,為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創造了良好條件。本次會議匯聚了國內外眾多民族學、文化遺產、文博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當前學術領域的熱點問題,共同交流最新學術研究成果,既是一次學術盛宴,也是一次智慧碰撞的盛會,對於推動和引領民族學、民俗學、博物館學相關領域前沿發展,提升貴州民族大學學科水平、拓寬研究視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副館長舒彩前致辭。
“文化遺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根脈與精神紐帶,博物館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展示窗口與交流平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和參與。”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副館長舒彩前表示,文化遺產與博物館作為連接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要紐帶,肩負著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人類相互理解和信任的神聖使命。期待大家攜手共進,以文化遺產為紐帶,以博物館為橋梁,共同守護和傳承人類的文明瑰寶。讓古老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讓博物館成為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溫馨家園。用文化的力量凝聚起人類的智慧和勇氣,為構建一個更加美好、和諧、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專家作主旨發言。
主旨發言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周少青、廈門大學龔浩群、馬來亞大學學者羅斯瀾、中國台北學者簡美玲、貴州省博物館張嬋,貴州民族大學李喬楊、王濤等專家學者分別作交流分享。
論壇與會嘉賓現場觀展。
本次論壇設兩個分會場,來自國內外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儺文化、民族文化遺產、博物館人才培養、博物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議題開展深度思考,為與會者呈現一場思想碰撞的學術盛宴。
集體合影。
據悉,中國—東盟面具文化展覽於7月24日—28日在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永久會址二樓展廳成功舉行。展覽分為“儺之歷史”“儺之表情”“儺之交流”等版塊,全面展示了儺面具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個面具表情背后,都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蘊藏著各族人民生活的喜樂哀愁,共同歌頌人類的真善美。論壇期間,與會專家學者參觀了中國—東盟面具文化展覽。(文/陶陶 圖/貴州民族大學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