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非遺技藝裡的民族團結“密碼”

一排排民族服飾整齊陳列,一件件民族風背包、手提包有序擺設,琳琅滿目的民族刺繡文創產品惹人注目,吸引一批又一批游客流連忘返、愛不釋手。
流連忘返。
在北盤江畔這片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土地上,民族文化的脈絡就像古老的織布機上經緯交錯的絲線,在機杼聲中,交匯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近年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布依族服飾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布依垚品牌創始人李利,帶領各族繡娘,用匠心與執著,守護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憑借勤勞和智慧,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美麗畫卷上不斷添加濃墨重彩,讓古老的民族服飾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傳承基地。
“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我有責任帶領各族繡娘,傳承好中華民族古老的非遺,用好我們靈巧的雙手,憑著指尖技藝描繪‘錦繡生活’”李利滿懷深情地說。
2024年9月27日,李利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榮獲“模范個人”表彰。“我倍受鼓舞,深感責任重大。”李利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晴隆縣積極支持李利的產業發展規劃,把阿妹戚托小鎮銅門廣場一幢三層樓的房子交給李利,打造民族非遺傳承基地。鼓勵她帶動更多的繡娘傳承和發展民族服飾文化,實現共同富裕。
技術培訓。李利攝
“來到布依垚后,我不但學到了服裝裁剪手藝,每個月有3000多塊錢收入,還能在家門口照顧娃娃讀書。”苗族繡娘黃文英說。
“傳承民族非遺,關鍵要有一批愛動腦的繡娘共同堅守。”李利心中明白這一點。李利積極開展服裝裁剪和刺繡技術培訓,培養懂技術的繡娘。從2019年成立貴州布依垚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來,累計開展技能培訓52期,培養各族繡娘2000余人次,帶動189名漢族、布依族、苗族、彝族、壯族等易地搬遷新市民繡娘就業,幫助400余位婦女居家刺繡,每人每年實現增收3.8萬元以上。
培養繡娘。
李利的培訓方式獨具匠心,將創新融入創業實踐,以創新帶動就業。通過“師帶徒”“徒帶學員”等方式,手把手耐心地講解,將服裝剪裁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每一位學員和社區居民。
創新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李利善於學習各民族服飾的優秀技藝,博採眾家之長,探索傳統技藝與時尚生活的深度融合,賦予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活力。從簡單的線條到復雜的圖案,從傳統的吉祥主題到現代的抽象理念,從單一民族服裝款式到多個民族元素的融合,布依垚的服裝充滿了創意和活力,深受市場青睞。
勤於學習技藝。 李利攝
通過線上、線下、抖音直播等宣傳推介,布依垚的服裝,不僅在當地受到歡迎,還遠銷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福建等地。
2025年5月30日,布依垚文創產品和民族服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巴塞羅那總領事館展出,受到國際友人的一致好評。
鑽研技藝。李利攝
非遺技藝因傳承得以延續,民族文化因認同凝聚共識。
民族服飾作為各族群眾生活中的必需品,成為獨特的民族文化表現符號,不僅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促進了各族群眾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強了中華文化認同。
“我們各族繡娘在一起相互學習,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推動民族服飾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各族繡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促進古老的民族技藝在新時代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李利說。(文/圖 陳湘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