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貴定:管護高粱“綠銀行”輪種模式促增收

盛夏七月,黔中大地綠意正濃。貴州省貴定縣昌明鎮黃土村500畝高粱種植基地裡,一排排高粱隨風搖曳、長勢喜人,務工群眾穿梭其間,正搶抓夏季管護關鍵期除草、施肥,全力守護好這一片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一天100塊錢,還能照顧老人小孩,比外出打工踏實多了。”7月2日,務工群眾陳光敏帶著10余名鄉親在地裡忙活,手中鐮刀起落間,雜草應聲而倒。作為基地裡的“老把式”,她跟著貴定縣敏勝繁業農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侯杰干了3年,從高粱種植到山桐子管護,如今已是能帶領二三十人勞作的“帶頭人”。像她這樣在家門口就近務工的村民,今年預計有7000人次參與勞作,該種植基地累計發放勞務費70萬元。“土地活起來,錢包鼓起來,這日子才有盼頭。”陳光敏坦言,希望農業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讓大家都能過上更好的日子。
高粱種植基地裡,侯杰蹲下身撥開高粱葉,指尖丈量著秸稈的粗細:“你看這長勢,陽光足、地塊平,挨著河灌溉也方便。”
2024年,他在黃土村、猛安村試種高粱,產值140萬元的“甜頭”讓他今年將規模擴至500畝。更讓他底氣十足的是產銷鏈路的暢通——收割后的高粱晒干去雜,將全部直供貴州仁懷酒廠,成為醬香型白酒的原料。“不愁賣,就怕種不好。”侯杰指著遠處的田壟說,如今高粱種植基地採用機械化種植、標准化管護,從播種到採收都有技術指導,讓他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在昌明鎮政府支持下,侯杰探索“高粱+雪裡蕻”輪種模式,高粱秋收后,土地隨即播撒雪裡蕻種子,次年春季採收腌制,便銷往相關食品企業。他算起經濟賬:高粱和雪裡蕻輪種,預計總收益超450萬元,不僅讓土地效益翻番,更讓“農閑變農忙”。如今,這種“高粱+”模式正向“生姜+”“蠶豆+”延伸,成為昌明鎮培育特色農業集群的“金鑰匙”。
從零星試種到規模種植,從單一作物到輪作增收,昌明鎮的田間地頭,正生長著產業興旺的新可能。(圖/文 曾入龍、王建輝)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