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德江:高粱種植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2025年07月01日16:39 |
小字號

盛夏時節,綠意盎然。在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合興鎮合朋壩區,一場大雨過后,潮濕的風裡帶著甜絲絲的香氣。站在合朋驛站的觀景台上,數千畝紅纓子高粱拔節生長,風一吹,綠浪翻滾,從東頭涌到西頭,葉稈互相碰撞,發出“沙沙”的聲響,像無數細碎的金鈴在搖。湊近了看,綠色的葉子上沾著露珠,帶著晨曦撫摸的溫熱,晶瑩剔透。這片被紅纓子高粱鋪滿的土地,正用濃綠的色彩,宣告著又一個豐收年。

鄉村田園起綠波

“王哥,你們公司這片高粱比去年茁壯多了!”清晨的露水還沒干,合朋社區黨支部書記袁小江踩著泥鞋走進高粱地,褲腳很快沾上了紅棕色的土。公司聯系合朋壩區負責人王孟正在指揮村民們除草,他轉過身,笑呵呵地說,“是啊,今年的苗壯,每棵穗子能沉下半斤呢!”他用手搖了搖一棵翠綠的穗稈,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

十年前,這片壩區還是零散的庄稼地,種過白茶,種過烤煙,也種過稻谷,由於農業基礎設施不到位導致產量不高,收入欠佳。

德江縣合興鎮合朋壩區高粱種植基地。

德江縣合興鎮合朋壩區高粱種植基地。

“那時各家種各家的,地塊小得像補丁,收割機都開不進來。”袁小江蹲在田埂上,指著遠處的機耕道,“你看現在,2000畝地連成片,機耕道修到了地中間,中間一條排洪渠,不怕水淹,干旱時還可以蓄水。”

改變始於2018年那個春天。鎮裡引進貴州騰格志佳有限公司時,村民們都在田埂上打轉轉。“種高粱能比稻谷強?”“萬一賣不出去咋辦?”村干部挨家挨戶磨嘴皮,把技術員請到村裡開培訓會,“專家拿著測土儀說,咱這黑油沙土含鉀高,種紅纓子高粱再合適不過。”更讓人心動的是保底收購協議,“當時在村委會成立貴州致格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簽合同流轉土地,筆墨都用了好多支。”

如今走在壩區,機耕道兩旁的高粱比人還高。“到高粱成熟季節,紅纓子垂下來能掃到肩膀”袁小江越說越來勁,“你看這行距株距,都是尺子量著定的,30厘米一棵,不密不疏。”王孟撥開穗子往前走,“種高粱很講究,苗稠了爭養分,稀了浪費地。我們嚴格按標准來,一畝能多收200斤。”他褲袋裡揣著個小本子,記著哪天施了肥、哪天除了草,“這可是技術員教的‘種地經’。”

科技范兒話振興

正午的太陽晒得高粱葉發蔫,無人機卻在天上忙得歡。“嗡嗡”的轟鳴聲裡,白色的機身掠過紅纓子,機翼下的噴頭均勻地噴洒著葉面肥。“以前背著噴霧器走一天,頂多打10畝地,現在無人機一小時就能噴50畝,還勻實。”操控無人機的年輕人小黨盯著屏幕,高粱地的長勢在畫面裡清清楚楚,“哪塊地缺肥了,哪塊地有虫了,屏幕上看得明明白白。”

田埂邊的太陽能殺虫燈正閃著紫光,燈底下的接虫盒裡,蛾子、金龜子堆了小半盒。“這玩意兒一晚上能逮兩斤虫,比農藥管用還沒污染。”王孟蹲下身,撥開一株高粱的葉片,“你看這葉背,干干淨淨的,要是以前,早被虫啃出窟窿了。”他隨身帶著個土黃色的本子,翻開全是密密麻麻的記錄:6月26日,大雨,排水溝清理﹔6月28日,噴施生物農藥……”

德江縣合興鎮合朋壩區高粱種植基地。

德江縣合興鎮合朋壩區高粱種植基地。

“紅纓子金貴,從下種到收割,每個環節都得較真。”王孟捏起一株高粱穗,對著太陽照了照,“你看這稈,肥實茁壯,到時候穗子肯定飽滿,澱粉含量足夠高。”為了達到穗子飽滿,定分含量高,壩區搞起了“測土配方”,土壤樣本送到總公司化驗后,專家會開出“施肥方子,缺啥補啥,不瞎使勁。”

紅纓子成熟以后,烘干廠裡更是熱火朝天。剛收割的高粱帶著水汽,通過傳送帶送進烘干塔,出來時就變得干爽鬆脆。“以前,遇到收割的時候下雨,沒烘干的高粱堆在屋裡,三天就長霉了。”合作社管理人王孟抹了把臉上的汗,“現在好了,我們社區新建了現代化的烘房,濕糧進來,干糧出去,一點也不擔心。”

“你來早了,到秋收時節你來採訪,那場景還真是喜人,到處都是合興人民忙碌的身影,到處堆著打包好的麻袋,一車車運往茅台酒廠,這是地地道道的合朋紅纓子,這才是咱自己的牌子。”

德江縣合興鎮合朋壩區高粱種植基地。

德江縣合興鎮合朋壩區高粱種植基地。

紅纓串起好日子

傍晚的壩區最熱鬧。夕陽西下,涼風吹來,在綠浪翻滾間的機耕道上,社區“媽媽隊”土家擺手舞在婉轉的音樂聲中翩翩起舞,施肥或洒農藥的無人機“呼呼”地貼著壩區高粱圃飛行,這是一幅鄉村振興的喜人畫面。到了收獲季節,紅纓子被卷進機器,脫粒后的高粱粒順著管道流進拖車,車斗裡很快堆起一座小山。村民們的笑聲混著機器聲,在紅浪翻滾的田野上蕩開,那又是一道別致的風景。

社區居民田洪算著今年的收入,眼睛笑成了月牙:“土地流轉費一年500元一畝,10.2畝就是5000多元,在地裡干活一天120元,加起來能有一萬五!”他去年用這筆錢貼補了家用,生活越來越好,“沒想到不光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曾經撂荒的土地還能‘起死回生’。”全社區1900畝土地能為社區居民淨增收入近100萬元。

袁小江說,紅纓子帶來的好處不止這些。秸稈以前燒了污染空氣,現在有企業來收,粉碎后能做飼料、壓成工藝品,“一畝地的秸稈還能再掙50塊。”

村民在高粱地辛勤勞作。

村民在高粱地辛勤勞作。

這段時間,人們更是把壩區變成了歡樂的海洋。縣城趕來的游客們鑽進高粱地拍照,孩子們追著紅纓子跑,合朋驛站農家樂裡,高粱飯、高粱粑冒著熱氣,“人多的時候光農家樂每天就能賺到一萬多元。”合朋驛站農家樂負責人馬文才說起這事就樂,“有個城裡來的姑娘說,咱這紅纓子比花海還好看。”

夕陽把紅纓子染成了金紅色,袁小江站在高處望著,遠處的新房亮起點點燈火,“明年打算再擴500畝,搞個研學基地,讓城裡孩子來體驗種高粱、割高粱。”風又吹過壩區,紅纓子沙沙作響,像是在應和這個新的想法。

這片被紅纓子染紅的土地,早已不只是種庄稼的地方。它是王孟手裡的工資單,是年輕人操控無人機的屏幕,是農家樂飄出的飯菜香,是合朋壩區人用汗水和智慧,種出來的好日子。紅纓子仍舊搖曳,豐收的故事,還在繼續。(圖/文 楊旭)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