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陽縣:俯身聽民聲 妙招解難題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傾聽民聲,力破難題,可順民心民意,可解民困民憂,可掌航行之舵。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開陽縣持續強化學習研討深化認識,查擺問題檢視不足,開門教育服務群眾,不斷創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全力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切實把作風建設成果轉化為惠民實績,積極推動學習教育見行見效。
開到廠門口的末班車
“公交車開到了廠門口,再也不用擔心趕不上末班車啦。”6月10日晚上7點40分,看到從遠處緩緩駛來標准廠房的公交車,開陽縣流合大山手工藝品制作有限公司員工朱艷芝利索地收拾好東西,走幾步坐電梯下樓,就坐上了今天回城的最后一班公交車。
紫興街道公交車開到流合大山手工藝品制作有限公司工廠門口。
流合大山是開陽縣紫興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巾幗創業基地”,朱艷芝在這裡已經工作了七八個年頭,離家近、業務熟、收入穩,這份工作讓她很是滿意,可美中不足的就是下班通勤。“晚上,公司八點下班,公交末班也是八點,每次都要急急忙忙提前趕到公交車站去等車,生怕錯過。”朱艷芝解釋,盡管公交站離廠區隻有兩三百米的距離,但稍不注意就可能趕不上末班車。
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流合大山的員工大多依賴公交出行,由此產生的時間沖突困擾著許多像朱艷芝這樣的“打工人”。
在走訪企業過程中,紫興街道傾聽到他們的訴求,便第一時間協調縣公交公司,共同深入實地調研,經多方協調,最后確定每天的末班車在晚上7點40分准時開到標准廠房門口,等待下夜班的企業職工,最大限度滿足企業員工上下班需求,為企業員工打通通勤的“最后一米”。
“以后都不用大晚上騎摩托車來接我了,現在在廠門口就能坐車啰。”當晚,回家的公交車上,剛下班的幾位女員工興奮地給家裡人分享著在廠門口乘車的好消息,暖心接駁、安心歸家,聽民聲、解難題的務實之舉,鋪就群眾安居樂業的幸福之路。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實踐中,開陽縣堅持把“開門搞教育”作為推動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的有效途徑,聯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線上線下征集群眾意見,廣泛收集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安全隱患消除、美化綠化亮化等3類289個群眾關心關切的具體問題,通過系統性分析研判,分類有序推進整治。
隨著一個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曾經的一張張“問題清單”,變成如今的“幸福清單”,群眾臉上綻放燦爛笑容。
接通鄉親家的自來水
這幾天,雲開街道毛稗田社區毛稗田組群眾汪兆金家裡正在忙著安裝新水表,看著周邊鄰居家陸續接通了水管,他對於喝上新的自來水滿心期待。
雲開街道毛稗田社區毛稗田組自來水管鋪設溝渠。
今年69歲的汪老漢已經在毛稗田住了20多年,過去,因為歷史原因,毛稗田沒能接上城市管網,只能飲用村裡的私人水廠水源。“這個水源水量不夠大,再加上這幾年干旱嚴重,時不時就會斷水。”毛稗田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蘭艷說,迫於無奈,私人水廠只能分時段、分片區供水,這讓毛稗田組153戶、527人面臨各類飲水難題。
針對群眾的飲水困難,雲開街道高度重視,迅速響應,積極組織黨員干部及相關部門深入水源地進行實地檢查,詳細了解情況,共同協商解決辦法。
最終,經過多方協商,部門聯動,街道決定申請2025年鄉村振興銜接資金,連通市政管網解決毛稗田組飲水問題。今年4月,項目正式開始施工,飲水工程備受關注。“這個飲水難題困擾了我們很多年,感謝黨和政府、社區兩委幫助解決飲水問題,現在大家伙就盼著項目早日完工。”村民組長童普兵簡單幾句話表達出所有村民的共同願望。
看到困擾多年的飲水工程終於開工,毛稗田組群眾心裡樂開了花,紛紛配合施工方挖開自家門口的支管管道,為接通水管做好准備。“目前,工程進展順利,預計七月中旬即可全部完成,屆時,家家戶戶都能喝上放心水、干淨水。”蘭艷如是說。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開展學習教育以來,開陽縣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實事問題,全力破題攻堅,推動解決一類問題、改善一個領域、惠及一方群眾。
據初步統計,學習教育以來,開陽縣健全“校園餐”採購、供應、配送等制度12項,進一步規范校園牛奶採購程序,推動單價下降0.3元/盒﹔深化運用“平價藥櫃”機制,推動130家藥店對大包裝常用藥品進行拆分銷售,節約群眾購藥費用160余萬元﹔修訂完善殯葬領域制度4項,幫助群眾每戶平均減少治喪費用4671元,同比下降44.5%。
修好小區裡的破爛路
守在自家的手機店,看到店外重新修好的路面,楠木渡鎮臨江社區楠博小區群眾李萬江心情極其舒暢。“把路修好,方便你我,更方便大家,這才像樣嘛。”李萬江的眉眼笑成了一朵花,笑容裡全是對“新路”的滿意。
楠木渡鎮臨江社區楠博小區地面坑窪修補。
楠博小區位於楠木渡鎮,始建於2015年,盡管建成近約十年,但入住率始終不高。受限於其“農村小區”性質,小區始終未能引入專業物業,但凡小區裡出現大事小事,群眾都習慣去找社區“撐腰”。
李萬江入住小區后,在小區裡開起手機店,手機店前正是小區的步行街。“小區沒有封閉管理,一直是開放狀態,步行街就變成了鎮上的主通道,人流車輛眾多,時間一長就壓得不成樣子。”李萬江回憶,一到下雨天,紅磚鋪成的步行街多處積水,衛生狀態也令人堪憂,是小區居民頭疼的“老大難”。
為給群眾營造良好的通行環境,臨江社區創新思路,以“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為突破口,由社區工作人員點對點聯系住戶,摸清群眾改造意願,經群眾同意后,再由住戶自願籌資重新修復路面。同時,同步建立“每日賬務公示欄”,將每一筆收支明細公之於眾,確保資金使用全程透明,讓群眾捐得明白、看得清楚、參與監督。
終於,5月11日,步行街修復工程正式開工。消息傳來,周邊居民熱情高漲,紛紛自發涌向工地。李萬江自告奮勇,起早貪黑義務值守物料區,楊梅毫不猶豫打開自家水龍頭,從早到晚源源不斷供應和泥修路所需。他們和眾多自發參與的群眾一起,用最朴實的行動詮釋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動人樂章。
作風的轉變,是最有力的號召﹔務實的行動,是最有效的証明。當社區黨員干部轉變作風,俯下身子聽民聲,沉下身子干實事,一種無聲卻強大的力量正在凝聚。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轉變勝過千言萬語。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最終落實到行動中。從冷眼旁觀到主動伸手,從疑慮重重到真心擁護,這背后正是“俯身”傾聽贏得的信任,“沉身”實干換來的認同。
以學習教育為契機,開陽縣在實踐中“對症下藥”,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問題入手,及時為群眾治“痛點”、解“難點”、疏“堵點”,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答好為民答卷。(文/圖 李春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