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燈歡舞慶美好,婚禮移風展新顏 ——鬆桃村晚舞台《茶燈慶新婚》表演見聞

“發轎嘍!迎親嘍!”6月28日,鬆桃村晚舞台上,鼓樂齊鳴,花轎迎親。新人遵古禮拜堂成親后,又與迎親隊伍跳起了茶燈舞。當晚,鬆桃大路鎮后硐村帶來了省級非遺節目《茶燈慶新婚》,重現傳統婚禮之美,讓觀眾感受獨特的民俗文化。
大路鎮后硐村茶燈是傳統民間劇種,集燈、歌、舞、戲、鑼鼓等多種表現形式於一體。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初期。表演形式包含雙人表演(丑角與旦角)與群體表演,旦角傳統上由男性扮演,並發展出太平燈、壽元燈等種類。
該劇種於2012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傳承過程中與當地苗族文化深度融合,近年來,后硐茶燈融入旅游業,並通過創作新唱詞反映當代生活,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形成“非遺+旅游”的傳承模式。
《茶燈慶新婚》以鬆桃苗族自治縣孟溪老區婚慶為主題、新郎新娘為主角、茶燈慶婚為主線,分為接親迎婚、拜堂成婚、茶燈慶婚、嗩吶祝婚四個篇章。表演從發轎接親到拜堂成婚,重點展示迎親習俗、拜堂流程、茶燈嗩吶鑼鼓送祝福等傳統文化,體現去繁從簡、新事新辦的移風易俗新風尚,展現熱鬧歡樂、祥和美滿的新風採。
《茶燈慶新婚》演職人員85人,包括跳燈、舞燈、打金錢杆、抬轎、挑雞酒、媒婆等角色。當“發轎嘍!迎親嘍!”的呼喊聲響起,嗩吶、敲打樂器響起,迎親隊邁著有力的步伐抬著花轎走上舞台。轎夫踩著節拍,左搖右晃,花轎隨之輕“晃”,轎帘輕卷,轎內新娘蓋著紅蓋頭,若隱若現,讓觀眾伸脖子張望,場景熱鬧。
“堂屋中間擺隔篩,新人帶喜跨過來,是非口嘴隔回去,幸福美滿又恩愛………”轎子落定,新郎牽新娘跨過隔篩(注:隔篩帶細密篩孔的篩子,用於過濾、分離顆粒狀物品)於堂前站定,在司儀的主持下,完成了傳統婚禮儀式。
“天(呀)上蝴(呀)蝶雙(呀)雙飛(呀),(我的情郎哥呀),水中(哩)鴛(呀)鴦(呀)成(呀)雙(呀)對(呀)。”緊接著,在《蝴蝶雙雙飛》的歌調裡,新娘新郎與歡迎新隊伍跳起了茶燈舞,共慶美好生活。
歡快的節奏,朗朗上口的歌詞,充滿活力的表演,把現場的氣氛推向一個高潮,台下的不少觀眾跟著節拍,手舞足蹈,好不快樂。來自湖南吉首的觀眾王汪說:“每次來鬆桃村晚舞台,看到節目都不一樣,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這些原汁原味的表演,不僅展示了鬆桃的民俗,也是鬆桃文化繁榮、文化自信的體現”。(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郭進 闕成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