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水職院:“崗課賽証融通”育匠才 職教創新發展譜新篇

2025年06月30日15:58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今年5月,在貴州省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和貴州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舞台上,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貴州水職院”)的選手們分別攬獲8金6銀5銅14項優勝獎和一等獎15個、二等獎9個、三等獎11個共計68個獎項,在水處理技術、可再生能源、花藝等多個賽項中名列前茅。這一成績不僅是選手們日夜奮戰的見証,更是學院深耕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動縮影。近日,走進這所高職院校,探尋其以“崗課賽証融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育人實踐路徑。

藝賽項選手楊國進在訓練(劉靜怡 攝).jpg

藝賽項選手楊國進在訓練。劉靜怡攝

以賽促學:67枚獎牌背后的備賽攻堅

“我們利用課余時間,連續三個月不停地反復訓練。”回憶起備賽歷程,花藝賽項選手楊國進的話語中透著堅韌。在貴州水職院,學院秉持“職業教育看競賽”的理念,以技能競賽為突破口,推動教學構建起全方位備賽體系,從“理論考核+實操比拼+綜合素養評估”的層層選拔,到問題“拉條挂賬式”的資源保障,再到企業工程師深度參與的實戰化訓練,每個環節都凝聚著學院對技能培養的匠心。

可再生能源賽項指導教師張友紅介紹,選手任江鑫針對“設備線路虛接”這一技術難題,每周重復訓練至少20遍,以“2個訓練小周期”攻克關鍵工藝。水處理技術賽項選手陳桂青在泵站系統維護環節遭遇突發故障時,憑借備賽時積累的“逐項排查法”經驗,在最后時刻完成任務——這些賽場應變能力,源於學院“產教融合基地即訓練場地”的創新改革。學院與“萬家燈火”等企業共建的5個省級技能競賽基地,讓選手在真實生產環境中錘煉技能,實現“訓練即實戰”。

水處理技術賽項選手陳桂青在訓練(郭思柔 攝).jpg

水處理技術賽項選手陳桂青在訓練。郭思柔攝

“我們始終將技能大賽作為檢驗教學成果的‘試金石’。”貴州水職院教務處處長唐雲嶺表示,學院通過校級、省級賽事的層層選拔,形成“以賽促學、以賽促訓”的良性機制。如今,已確定的8支省賽獲獎隊伍已進入國賽集訓,陳桂青每天一放學就一頭扎進水處理技術集訓基地,認真排查故障,楊國進一到晚上就來到花藝實訓室,認真打磨作品,他們正以更嚴苛的訓練備戰9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

課証融通:構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范式

“98.48%的畢業生獲高級工証書,4078名學生在2024年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認証。”這組數據背后,是貴州水職院以“雙証融通”破解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定位難題的探索。院長程曉慧介紹,學院自2021年成為貴州省“雙証書”行動首批試點院校以來,構建了覆蓋83個工種的認定體系,將崗位需求、課程體系、技能競賽與職業証書深度融合。

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課証融通對標表》中,高級工職業技能要求被分解為《電工技術》《單片機應用》等核心課程的教學目標,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標准點對點匹配”。這種“模塊化+項目化”教學改革已覆蓋學院500余門課程,34門優質課程上線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我們建立‘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雙軌考核機制,學生不僅要學理論,更要過實操關。”程曉慧強調,正是這種“硬標准”,讓學院連續三年斬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2024年在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2金1銀6銅。

我院在2024年獲得園林景觀設計與施工小組金獎(資料圖).jpg

我院在2024年獲得園林景觀設計與施工小組金獎。資料圖

走進學院國匠館水處理技術集訓基地,學生在泵站機組前進行的實訓場景,與企業車間無異,這種“把課堂搬進工廠”的模式,正是“崗課賽証”體系的落地實踐。學院將大賽標准轉化為教學內容,如參照花藝賽項世界技能大賽出題模式,學生在現場設計課程中,主動將環境主題與民族元素相融合﹔可再生能源賽項的學生將企業電力設備作為訓練器材,助力實現“學成即上崗”的無縫銜接。

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生動實踐

在貴州水職院萬家燈火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一台台運轉的設備不僅創造著2976.6萬元的年產值,更成為學生在“生產中學習”,邁向職業理想的成長階梯。

作為全國智慧水利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牽頭單位,學院聯合35家單位構建“政行企校”四方聯動機制,聯合67家單位組建省級清潔電力智能制造市域產教聯合體,聯合23家單位成立貴州省智慧水務市域產教融合體,積極參與全國環境監測與綜合治理、數字建造等24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建設,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地理近距離”和“需求同步性”。

萬家燈火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袁坤 攝).jpg

萬家燈火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袁坤攝

“企業工程師走進課堂講授智能電網相關知識,教師參與赤水河生態修復項目。”這種雙向流動機制,讓學院與美和易思、萬家燈火等企業共建的數字智能、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充滿活力。25個專業開展訂單班培養,校政企共建的“風光水儲”一體化低碳實訓基地年發電量超43萬度,既服務“雙碳”目標,又為培養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訓場所。

針對產教融合“落地難”問題,學院牽頭構建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省級驗收,從合作深度、資源整合、資金投入等10個維度設置“硬指標”,推動校企合作從“鬆散型”向“緊密型”轉變。未來,學院智能制造產業園二期建成后可同時容納2000名學生實習實訓,真正實現“校中廠”與“廠中校”的有機融合。

雙師賦能:打造“既能上講台又能進車間”的教師隊伍

“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教師。”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陳明道出學院師資建設的核心理念。學院推行“雙崗互聘、雙向考評、雙能培育”機制,每年選派教師到企業挂職,同時聘請技術骨干擔任兼職教師。電力工程系教師參與赤水河生態修復項目,企業工程師則走進課堂講授前沿技術,這種“跨界流動”讓師資隊伍兼具理論功底與實踐經驗。

教師在110千伏變電實訓基地授課(龍毅 攝).jpg

教師在110千伏變電實訓基地授課。龍毅攝

在考核層面,學院將企業實踐時長、技術創新成果納入教師職稱評審,同時對兼職教師開展教學能力培訓。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水利科學技術院士工作站及5個省級技術創新服務平台的建成,為教師成長提供“雙引擎”。2025年,學院獲貴州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王太廣教授入選教育部新時代職業學校名師培養對象,彰顯師資建設成效。

學院教師簡愷曾是學院的學生,他以學生身份參加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獲得金獎,學院以高技能人才將其留校任教,這種“技能成才—反哺育人”的典型,成為學院“雙師型”隊伍建設的生動注腳。如今,學院“雙師型”教師既是課堂上的授業者,也是企業裡的技術骨干。

職教擔當:為區域發展輸送“技能血液”

“2024年,貴州水職院為貴州水利、電力行業輸送4000余名高級技工人才。”這組數據彰顯了貴州水職院的區域服務能力。學院參與赤水河生態修復、水污染治理等10余個省級項目,科研成果轉化產值超千萬元。

“職業教育必須與區域產業同頻共振。”學院黨委書記楊志宏表示,未來學院將深化“崗課賽証”融通,拓展產教融合廣度,計劃三年內建成5個省級以上技能競賽基地,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學名師,隨著國賽隊伍出征在即,貴州水職院正以“技能育人”的實干精神,為貴州“六大產業”升級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職教力量。

從省賽68枚獎牌到國賽備戰的號角,從“崗課賽証”體系到產教融合共同體,貴州水職院的創新實踐印証著:職業教育隻有緊扣產業需求、深化改革創新,才能成為人才成長的“立交橋”、產業升級的“助推器”。(龍毅)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