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溝渠、一場培訓、一條道路中的民生民意民心
貴州省息烽縣:為民辦“小事” 推動學習教育見行見效

溝渠疏浚、技能培訓、道路修繕……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的鎮、村黨員干部正在用行動詮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們深入田間地頭擼起袖子幫助群眾排憂解難,用一件又一件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民生實事推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疏浚一條農用溝渠
“眼下正是農田最需要水的時候,可這溝渠當時堵得十分厲害,水根本到不了田裡,我們就及時向村裡反映。”息烽縣永靖鎮河豐村三組村民王義林指著水流嘩嘩的溝渠說道。
踐行“民呼我應”,問需於民是關鍵。永靖鎮河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祝邦文說,“我們了解到村民反映灌溉溝渠堵塞的問題后,立即組織全村10余名黨員、村民對河豐村段農用大溝進行清淤,保障轄區灌溉溝渠通暢。”
息烽縣永靖鎮河豐村黨群合力疏通農業灌溉溝渠。
清理現場,大家揮動鐵鍬鏟除厚厚的淤泥,用鐮刀割除溝邊雜草,砍去瘋長的灌木……經過大家的齊心協力,僅用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近6公裡的灌溉溝渠清淤工作,覆蓋河豐村600余畝灌溉農田,惠及村民200余戶,有效解決了村民反映的灌溉難題。
看著疏通后的溝渠,河豐村二組村民熊興富高興地說道:“村裡面真是為我們辦了件大好事,這個時候清理溝渠,太及時了。”
一條暢通的溝渠,連接的不僅是水源與水田,更是黨心與民心。對此,永靖鎮副鎮長李坤燚表示,“修建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農用大溝,流經永靖鎮河豐村、永陽街道立碑村等4個村,全長10余公裡,承擔著永靖、永陽2000余畝農田灌溉重任,涉及村民400余戶。我們把溝渠管理維護作為檢驗學習教育成效的具體行動,讓群眾得到實惠、見到實效。”
開展一場農技培訓
“大家看,我們在進行芽接時,要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虫害的接穗,削芽的時候要保証切面平滑……”在息烽縣青山苗族鄉綠化村的核桃林裡,來自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核桃研究所專家服務團成員正在為核桃種植戶們講解核桃嫁接相關知識。
青山苗族鄉核桃種植由來已久,目前,全鄉有核桃種植面積1500余畝。其中,綠化村有核桃種植600余畝。但因傳統種植技術落后、品種老化等問題制約著綠化村乃至全鄉核桃產業發展。青山苗族鄉黨委、政府對此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核桃研究所專家服務團深入息烽縣青山苗族鄉綠化村為群眾講解核桃嫁接技術。
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讓核桃種植戶們更加有效掌握嫁接技術,青山苗族鄉黨委、政府多方協調,將貴州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核桃研究所的專家服務團成員邀請到了核桃地裡。
在郁郁蔥蔥的核桃樹下,專家服務團成員手持工具,一邊耐心講解嫁接原理,一邊進行實操示范,詳細講解核桃嫁接的每一個步驟和要點。種植戶們圍在周圍,有的認真記錄,有的拿出手機拍攝視頻記錄,生怕錯過每一個技術細節。
“你的切口角度稍微大了一點,這樣不利於接穗和砧木的貼合,要調整一下……”在理論講解與示范結束后,專家服務團成員鼓勵村民們親自上手實踐,並及時糾正種植戶們不規范的操作情形。
在經過反復練習后,綠化村后寨組的核桃種植大戶張興奎逐漸掌握了嫁接技巧。“以前覺得嫁接很難,現在專家手把手教,我也能學會,以后我家15畝核桃樹有望結出更好的果子了!”張興奎高興地說。
科技賦能核桃產業,智力下沉助力苗鄉振興。“專家服務團的核桃嫁接技能培訓,就像一場‘及時雨’,為我們青山苗族鄉核桃產業帶來了新的希望。”青山苗族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謝幸幸說,“下一步,我們將以學習教育為契機,加大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力度,運用新技術大力推動核桃產業發展,為青山苗鄉鄉村振興鋪就一條充滿希望的致富路。”
修繕一條農村道路
“路修平整了,車穩當、人舒心,再也不用遭‘灰頭土臉’的罪了!”看著剛剛修好的平坦進組路,息烽縣石硐鎮何家洞村高山組村民楊開志難掩喜悅。
此前,石硐鎮何家洞村高山組、壩子邊組、高坡組3個村民組的進組公路因年久失修,導致道路破損嚴重、坑窪不平,不僅影響村容村貌,更影響群眾出行順暢。修繕道路成為了當地群眾的迫切期盼。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針對群眾反映的道路破損問題,石硐鎮黨委、政府多方籌措36萬元項目資金,明確由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抓項目落實。對此,石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靜說,“群眾的事是大事,我們通過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推動黨員干部在一線轉作風、辦實事,切實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修繕完后的息烽縣石硐鎮何家洞村壩子邊組通組公路。
經過20多天的緊張施工,以前坑窪不平的“鬧心路”搖身變成了平坦的“順心路”。
如今,何家洞村新修繕的道路如一條銀帶蜿蜒在青山間。這條事關群眾的“民生路”,改變了高山、壩子邊、高坡3個村民組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出行困境,得到當地村民的高度贊賞。
疏浚一條溝渠、開展一場培訓、修繕一條道路,這些事看似不大,但關系的是民生、體現的是民意、得到的是民心……這些具體行動,不僅讓群眾得到了實惠,更推動學習教育成果在基層落地生根,形成了學用結合、以學促干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圖/文 雍仕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