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七星關:從“易地搬遷”到“宜居樂業”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關鍵舉措,讓群眾走出深山,告別惡劣環境,實現從窮鄉僻壤到宜居宜業的新跨越。如何搬得出、穩得住,讓新社區居民們能更好融入,解決“下半篇”文章難題,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堅持以鞏固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建設為抓手,准確把握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特點、新要求,持續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陳曦攝
唱紅歌、打扑克、下象棋……在柏楊林街道長幼日間托養照料中心,老人們在活動室內打成一片、歡聲笑語。
“在這裡有人照顧,能唱歌、能鍛煉、有人陪,還認識很多老伙伴。”70多歲的老人王貴甫幾乎每天都要來這裡,與大家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每天都身心愉悅。
據了解,柏楊林街道長幼日間托養照料中心以轄區內長者及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集長者飯堂、幼托中心、多功能活動室、健身康復室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長幼服務場所。中心自建成以來,由廣州市荔灣區、民盟各級組織、粵港澳社會機構三方攜手進行幫扶運營,不斷從硬件設施、人員配備、多元服務等方面入手,全面推動中心健康發展建設。
柏楊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廖婉君攝
柏楊林街道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務工或創業,留下的老人和小孩居多,柏楊林街道依托長幼日間托養照料中心,不僅能為老年人及兒童提供日間托養照料、醫療保健,還能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不斷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看病又近又方便,醫生服務態度又好,隨喊隨到,很會關心我們病人和家屬。”蔣正華的母親已經90歲高齡,近段時間咳嗽得很厲害,便就近帶母親到衛生服務中心住院。
老年人正在開展文體活動。廖婉君攝
“娃兒發高燒厲害,來到醫院醫生沒讓我們排隊,直接先安排看病,還能先看病后付費,這個政策太好了。”來自層台鎮的搬遷群眾鄭偉純由衷地感謝醫院的醫生。
“看病近,還有醫保報銷,比之前在村裡還要走十幾裡的山路方便得多。”張呈化是從燕子口鎮搬遷過來的,也是一名退伍老兵,嘴裡不停地感謝和感恩黨的好政策。
讓搬遷群眾就近就地看病,實現大病小病不出社區。近年來,七星關持續鞏固拓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成果,不斷完善醫療設施,為搬遷群眾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醫療設施設備基本完善,能滿足周邊群眾看病需求,如果遇到突發病情,這邊會立即轉送至七星關區人民醫院碧海院區,非常近。”柏楊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路蒲華介紹,市一醫、市二醫、區人民醫院還會派駐相應的專家或醫生到柏楊林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坐診,解決看病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症問題,同時不斷提升基層衛生服務中心診療水平。
讓搬遷群眾“穩得住”,不僅需要產業就業支撐,離不開溫暖和諧的社區環境,更離不開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的完善。搬遷群眾從“挪窮窩”到“新家園”的蝶變,是走向新生活的開始,解決好他們急難愁盼的問題,讓搬遷群眾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安全感和歸屬感更加扎實,邁向更美好的未來。(廖婉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