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探訪城市生態“守護者”

3月22日至28日,第三十八屆“中國水周”期間,畢節市生態環境局聯合七星關分局以“節水優先 空間均衡 系統治理 兩手發力”為主題,組織觀音橋街道居民代表走進畢節海藍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畢節市城市污水處理綜合治理有限公司、中節能(畢節)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及畢節市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通過“零距離”接觸環保設施,提升公眾對水資源保護與固廢治理的認知,推動全社會共建生態文明。
醫療廢物處置中心:筑牢安全防線
在畢節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工作人員詳細講解了涉疫醫廢“專車專線、日產日清”的閉環管理模式,並展示收運系統如何實現醫廢從產生到無害化處置的可追溯管理。市民李女士感慨:“原來醫療廢物的安全處置背后有這麼多科技支撐!”
污水處理廠:見証“濁水變清泉”
在畢節市污水處理廠,居民實地參觀了粗格柵、生物反應池、二沉池等核心工藝段。當渾濁的生活污水經過12道工序變成透明中水時,工作人員對比處理前后的水質變化,並介紹再生水用於城市綠化、河道補水的循環利用模式。
中節能垃圾焚燒發電廠:探秘“變廢為電”
在中節能(畢節)環保能源有限公司中央控制室,巨型電子屏實時顯示焚燒爐溫度、煙氣排放等數據。工作人員介紹,1噸垃圾可發電約400千瓦·時,煙氣通過“SNCR脫硝+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塵”七重淨化工藝實現超低排放。在垃圾吊控制室,居民們還近距離觀看技術人員操作抓斗起重機進行垃圾投料,感受智能化管控的高效與環保。
生態修復填埋場:從“垃圾山”到“綠屏障”
在已完成封場生態修復的垃圾填埋場,覆土綠化的邊坡與滲濾液處理站的MBR膜工藝形成鮮明對比。工程師講解如何通過導氣石籠、防滲層和植被恢復技術,將昔日的污染物轉化為生態綠地。
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為市民認識參與環保搭建了橋梁,不僅讓市民直觀感受到生態治理的科技力量,更激發了全民參與水資源保護和綠色發展的責任感。構建“水清岸綠、城景共生”的美麗畢節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貴州省生態環境廳官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