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1000千伏阿壩至成都東特高壓輸電線路工程(10標)打造綠色低碳電力線路

2025年06月09日20:09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雙碳”目標提出5周年。南方電網貴州送變電有限責任公司聚焦項目工程建設,積極踐行“雙碳”戰略,以實際行動凝聚綠色力量,讓“綠色”成為文明施工的底色。作為該公司的實踐樣板,1000千伏阿壩至成都東特高壓輸電線路工程(10標)項目部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施工全鏈條,用精細化環水保舉措書寫電力基建與生態保護的共生答卷。

1、4L105基礎施工后進行苫蓋。貴州送變電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4L105基礎施工后進行苫蓋。貴州送變電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揚塵管控:密目綠網織就 “空氣防護盾”

在鐵塔基礎施工區,目之所及皆是整齊覆蓋的高標准密目防塵網,如同給裸露土方披上“綠色鎧甲”。針對電力線路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土方作業、砂石堆放和臨時物料堆放等揚塵高發環節,項目部實施綠網苫蓋。

“這種看似基礎的方法,卻有效鎖住了塵土。”項目負責人介紹,該方法顯著降低了風力擾動下PM2.5、PM10等顆粒物向空氣中擴散,改善了施工區域及周邊的空氣質量,降低了因清理、洒水等環節產生的間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土壤修復:腐殖土改良激活 “地下碳匯”

在臨時施工道路區域,施工人員正將優質腐殖土均勻攤鋪至剝離表土層。“電力線路工程涉及杆塔基礎開挖、臨時施工道路修建等,對原地表土壤和植被會造成一定擾動。”

良好的土壤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也意味著更強的土壤固碳(碳匯)能力。為了最大程度修復生態基底,項目部摒棄了簡單回填的做法,系統推進土壤改良工程。在需要進行表土剝離、地形整理的區域,特別是后期計劃恢復綠化的地塊,項目部精心添加足量的優質腐殖土,提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其團粒結構,增強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立體復綠:喬灌草體系構建 “生態立體網”

植被恢復是生態修復的關鍵。項目部嚴格遵循“適地適樹、喬灌草結合”的生態原則,按照“快速覆蓋固土+長遠生態固碳”方式,構建三層植被體系。即首先選用適應性強、生長快、固土能力突出的本地草種,採用噴播或條播等技術,快速形成地表植被覆蓋,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固定土壤碳庫﹔然后科學搭配種植喬木和灌木,構建立體的植被群落。

據悉,在樹種選擇上,項目部優先考慮鄉土樹種,因其適應性強、成活率高,同時特別關注選用固碳能力強的樹種(如某些闊葉樹種)。這種多層次植被結構的構建,不僅加速了區域生態系統的修復進程,形成更穩定的生態群落,更顯著提升了項目區長期的碳吸收和儲存能力,為區域增添了“綠色碳匯”。

2、4164索道通道進行苗木種植。貴州送變電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4164索道通道進行苗木種植。貴州送變電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生靈友好:溫和驅離守護 “自然鄰居”

在施工機械啟動前,現場施工人員會手持銅鑼或使用定向揚聲器等非傷害設備,沿作業區邊界緩緩走動,清脆的聲響在山谷間回蕩。

“現場施工作業,不可避免會對周邊野生動物棲息造成的驚擾。”項目部採取“溫和預警驅離+預留緩沖空間”的“野生動物友好型”施工方法,提醒和引導野生動物提前遠離施工核心區域,為它們留出足夠的反應時間和安全空間,避免了施工活動對野生動物的直接傷害,最大程度維護了施工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安全。

“每一片綠網、每一棵苗木都是我們對生態的承諾。”通過環水保措施的系統性、精細化落地,阿壩—成都東線路工程(10標)施工區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切實的保護與積極的修復。下一步,項目部將持續優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生態修復最大化”施工模式,持續優化各項環水保技術和管理措施,加強施工全過程的環保監控與效果評估,確保綠色低碳理念不折不扣地貫穿於這條電力線路建設的始終,力爭將其打造成為輸變電工程綠色施工的典范,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來自電力建設一線的堅實力量。(陳炎、李郭業、陳穎)

(責編:李麗萍、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