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科學城從“山區腹地”變“智力高地”

2025年05月28日11:08 |
小字號

5月,群山環抱中的貴州科學城迎來新成員——貴州力行河南理工能源安全研究院正式揭牌。如今,貴州科學城已聚集國家級研發平台27個、省級研發平台62個。

數據背后,折射出一個令人驚嘆的事實:曾經被視為“山區腹地”的貴州科學城,正在完成向“智力高地”的轉變。

打破科研資源分布傳統格局

傳統認知中,高端科研機構往往集中在東部沿海城市或一線城市。近年來,貴州綠色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南(貴州)貴陽貴安產業技術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新醫學創新發展研究院西南分院等由重點高校牽頭打造的研究院相繼落戶貴州科學城,打破了科研資源分布的傳統格局。

“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貴陽高新區的干事熱情、服務溫度和辦事速度,更感受到了貴州科學城的科學高度、創新濃度和核心競爭力。”中南(貴州)貴陽貴安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富盈表示。良好的創新氛圍,正在成為貴州吸引高端智力資源的重要籌碼。

隨著去年9月擴容后,貴州科學城初步形成了“1234”發展思路,即錨定建設“中西部一流科學城”一個總體定位,立足“服務全省科技創新、鏈接全國科技高地”兩大基本功能,突出“生態化、智慧型、協同性”三大特色,打造面向全國、服務全省的“科研聚集重鎮、產業創新引擎、科技政策先行區、人才興業示范地”四大平台。同時,重點圍繞創新主體、創新鏈條、創新環境三個方面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最大限度激發科創動能,為全省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中南(貴州)貴陽貴安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落地貴州科學城不到一年時間裡,與貴陽高新區等單位合作建設“一室一院一園一基地”創新及服務平台,並與博爍科技、中色科佳科技等貴陽高新區企業達成合作意向,開展“富礦精開”、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等方面技術攻關及成果轉化。

據統計,截至目前,貴州科學城已聚集國家級研發平台27個、省級研發平台62個,招引高層次人才2350名、企業市場主體2861家,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5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成為貴州創新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

探索獨具貴州特色創新路徑

貴州科學城的崛起,走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創新之路。與東部地區“大而全”的發展模式不同,這裡更注重“專而精”的差異化競爭。

以新落地的貴州力行河南理工能源安全研究院為例,其依托河南理工大學在能源安全領域的學科優勢,整合五家共建單位的產業資源,為貴州省實施“富礦精開”戰略、推動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技術支撐與智力支持。

貴州力行河南理工能源安全研究院採用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以“研究院+科研團隊”模式運行,實施PI制管理模式。該研究院首批就引入了五支創新團隊,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曹運興、國家安全生產專家王兆豐研究員等知名專家領銜,研究方向涵蓋煤層氣開發、煤礦瓦斯災害治理、礦井水害防治、岩層控制與巷道支護、煤基功能碳材料開發與礦井儲能新技術等重點領域,與貴州發展“雙向奔赴”,讓科研與產業實現了無縫對接,探索出獨具貴州特色的創新路徑。

由貴州省政府和南方科技大學共建的貴州綠色產業技術研究院,自2023年在貴州科學城挂牌成立后,便對貴州各個地州產業結構、產業需求及特色優勢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充分摸底調研。

“基於一年的貴州及‘六大產業基地’調研,我們明確技術缺口與需求,將‘問題清單’轉化為‘項目清單’,優選貴州適用與先進的方案,向南科大等高校尋求支持,高校積極響應並提供先進技術,形成產業界‘出題’,科技界‘答題’的邏輯循環。”貴州綠色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胡聖伊凡介紹。

截至去年,貴州綠色產業技術研究院儲備項目超60個,孵化科技型企業8家,涵蓋碳捕集、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

形成“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隨著各類創新主體的聚集,貴州科學城正在形成獨特的“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大型研究院所如同參天大樹,中小科創企業好比灌木叢,各類服務機構則像藤蔓植物,共同構成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

貴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在“參天大樹”庇護下萌發的“樹苗”——通過貴州綠色產業技術研究院提供的項目經費和研發平台,南方科技大學專家團隊提供的技術,以及融合社會資本,貴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在貴州科學城正式成立。

該公司通過對研究院碳捕集技術成果的轉化,研發的碳捕集材料性能和碳捕集工藝在捕集成本、捕集能耗、吸附容量和使用壽命等方面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此外,貴州科學城立足自身功能定位,通過構建“一張網一平台一生態”的產業服務體系,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鏈條,有效促進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一張網”即構建以高校院所為主體挖掘最新技術成果和以企業、行業委員會、行業協會為主體挖掘創新需求的信息網﹔“一平台”即搭建“科技雲”分中心線下創新平台,並依托省技術交易市場和“科技雲”線上平台,圍繞供需匹配、分析評估、交易結算、定制化研發等優化提升技術要素配置平台﹔“一生態”即圍繞公共技術服務、科技金融服務、雙創品牌服務三方面,營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生態。

隨著越來越多創新要素的聚集,這裡正在從過去的“人才輸出地”轉變為“智力匯聚地”,一幅嶄新的創新版圖正在黔中大地上徐徐展開。

根據規劃,貴州科學城正朝著“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上台階”的目標努力,計劃到2030年,累計引進和培育國家級平台40個、新型研發機構30家,通過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產學研合作等方式服務全省企業300家以上。(楊 婷)

來源:貴陽市高新區官網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