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江口:以初心換民心 做好外出務工群眾的貼心人

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強化主動作為和靠前服務意識,傾心盡力辦好轄區群眾身邊事,用心用情服務好外出務工群眾,不斷提升轄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滿意度。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照料好在家群眾是暖心,服務好在外群眾是貼心。江口縣德旺鄉是勞務輸出大鄉,勞務收入亦是該鄉群眾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全方位、多角度解決外出務工群眾的后顧之憂,自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德旺鄉把“讓群眾滿意”作為為民辦實事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將“讓群眾放心”作為為民辦好事的關鍵點和落腳點,重點聚焦未成年人和留守兒童情感缺失、監護缺位、成長缺導等問題,探索創新周末關愛新模式,逐步構建“政府主導+家校聯動+社會協同”的未成年人保護格局,積極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具體實踐中,該鄉建立“黨委牽頭、支部組織、黨員參與”的三級聯動機制,精准摸排轄區未成年人家庭結構、監護狀況、心理健康等6類21項指標,按照未成年人需求緊急程度,實施“紅黃藍”分級管理。同時,成立“周末媽媽”工作室,紅色標注缺失監護兒童由工作室重點結對,黃色標注監護薄弱兒童納入月度隨訪,藍色標注一般關注兒童常態服務。每周回訪更新就學情況、興趣愛好、微心願等信息,現已為294名兒童建立“一人一檔”成長數據庫,精准對接需求72個,實現“微心願”兌換16次。
“以前我們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因為年紀大了都自顧不暇,照顧起自己的孫孫來,總感覺力不從心。現在好了,有了工作室和志願者的上門服務,我們省心省力也省事很多。”提及鄉裡的周末關愛新模式,茶寨村62歲的老人朱成文贊不絕口。
在織密“家校社協同+線上線下結合”的全方位關愛網絡,實現關愛服務全覆蓋的同時,該鄉建立學校家長社會聯動機制,積極鏈接春暉人士、黨員干部、愛心企業等社會各界捐資助學,累計捐款1.52萬元用於兒童助學助教。
“他們經常上門對我家娃娃進行課業輔導,孩子的學習成績提升了不少。”看到鄉裡的黨員和志願者結合自身特長和專業優勢,時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日對村裡的留守娃娃進行悉心輔導助其全面成長后,家中孩子所取得的變化,福旺小區居民嚴江南言語之中尤是感激之情。
據了解,自工作室開設以來,德旺鄉黨員和志願者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依據孩子年齡和學業情況進行作業輔導和學習方法指導,並結合德旺鄉本土民族文化特色,開設民族歌舞、傳統手工藝等豐富多彩的素質拓展活動,涉及手工制作、繪畫音樂、益智游戲、體育比賽等賦能活動22次,充分發掘培養孩子興趣特長,切實有效幫助8個家庭改善親子溝通模式。
辦好民生實事不僅要有良好的初衷,更要有具體的措施和行動。江口縣廣大基層干部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核心要義自覺融入職責中,落實到行動上。
江口縣官和鄉也屬於勞務輸出大鄉,留守家中的多為婦女、老人等弱勞動力和半勞動力。為切實解決外出務工群眾的后顧之憂,讓群眾安心務工、放心務工、開心務工,官和鄉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圍繞以學促干、學用結合,將學習教育的成效體現在服務群眾,服務鄉鄰的實效上。
實踐中,官和鄉組織鄉村干部、網格員、志願者等力量,對全鄉未成年人開展“拉網式”走訪排查,重點聚焦困境兒童、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確保對每一名未成年人的情況都底數清、情況明。自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累計走訪家庭300余戶,排查出需持續幫扶的未成年人107名,同時結合相關部門反饋的數據並走訪核實,摸排出其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成長環境不穩定學生4名、心理狀態不穩定學生6名,以便后續精准幫扶。
“我們結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要義,實行‘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聯合民政、教育、公安、婦聯等多個部門,整合學校、衛生院、社會組織等資源,凝聚未成年人保護合力。”官和鄉黨委副書記、政府鄉長譚守林介紹,該鄉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解決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在通過開展家訪、個性化幫扶、強化監護的同時,組建“愛心媽媽”“護苗志願者”等隊伍,開展心理疏導、課業輔導、法治宣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活動惠及未成年人200余人次,營造了全鄉共同關心關愛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圍。
“為民服務隻有起點,沒有終點。抓作風建設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官和鄉黨委副書記、政府鄉長譚守林坦言,唯有持之以恆,把群眾需求放在心上,把為民服務落在實處,才能真正答好“民生答卷”。(殷波、甘文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